投亲靠友 租房拼房 搭建过渡安置房受灾群众向帐篷生活说再见
“4·20”芦山强烈地震已过去了两个多月,我市抗震救灾工作逐步转入灾后重建阶段。目前,芦山县受灾群众或投亲靠友,或拼房租房,或自力更生搭建过渡安置房,正在逐步告别帐篷生活。
交还帐篷
搬离安置点
在芦山县体育馆临时集中安置点,不少受灾群众已经将帐篷交还有关部门,搬离安置点。
罗径是最早搬出帐篷的受灾群众之一。虽然搬回了家,但罗径依然心系安置点,经常到安置点帮助打扫卫生。端午节,罗径还将自家煮的粽子端到安置点,和安置点的干部群众一起过节。
该安置点党委书记武静介绍,现在,安置点几乎每天都有群众上交帐篷。
过渡安置工作显成效,得益于过渡安置方案的切实可行。
在过渡安置工作中,县区结合实际制定过渡安置方案,并经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批复,由县区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确保对象准确、标准统一、程序合规、审批到位、手续完备、公开透明。
筹措房源
或租或建开始新生活
震后,我市许多房屋受损严重,无法居住。为了妥善安置群众,我市整合协调公共建筑、保障房等,部分县(区)将经过安全性鉴定和能继续使用的公共场所用房、建成或基本建成的保障性住房,用于受灾群众过渡安置;将经鉴定结构安全、基本建成的商品房,及时完善附属配套设施后,鼓励受灾群众通过先租后买或直接购买的方式安置。
为强化房屋租赁市场监管,我市加强对房屋租赁行为的规范,出台房屋租赁价格临时干预政策,防止房屋租赁价格非理性上涨,严厉查处违法行为,维护房屋租赁市场秩序。国家统计局雅安调查队6月份调查显示,芦山、宝兴房屋租赁价格稳定,其他县区房租与震前基本持平。
“房租基本稳定,我们租着也踏实。”芦山县城一位受灾群众说,和她一样租房的人还不少,有的在县城内租房,有的干脆举家暂时迁往市区居住。
县城的群众租房,农村群众则利用土地优势,自己动手搭建过渡房。在芦山县,过渡安置房如雨后春笋般林立。
我市鼓励农村群众尽快维修加固住房或自建房,在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服务下,由乡镇免费提供铁丝、钉子等材料,充分利用垮塌房屋木料和本地木材、竹材资源,自行搭建过渡安置房,及时开展房屋安全鉴定和维修加固工作。
民主讨论协商
围绕群众需求解决问题
我市在过渡安置工作中,积极试行基层民主议事制度。每个村(居)民小组组建一个议事小组,通过基层民主议事平台,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集体公众利益的事项纳入议事范围。村(居)民议事小组的议事会成员,对物资发放、房屋受损情况鉴定、选址重建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进行民主讨论协商。
在芦山县,只要有临时集中安置点,就有群众工作组成员的身影。
群众工作组在每个受灾严重的重点乡村深入细致地开展群众工作,建好“民情走访台账、地质灾害巡查台账、救灾物资收发台账、安置点管理台账和综合数据台账”五套台账,做到民生信息心中有数,群众困难心中有数,矛盾纠纷心中有数。
记者 卫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