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 我对《西蜀天漏》仍很满意———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唐智新讲述《西蜀天漏》创作故事
从无到有,它是雅安市区第一座地标性城市雕塑,它叫《西蜀天漏》,雅安人习惯叫它“女娲补天”。时至今日,它依然影响着雅安这座城市。
他是《西蜀天漏》的主创人员,亲历了这一集聚雅安地域文化的雕塑出炉过程。他叫唐智新,现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近日,记者连线唐智新,听他讲述了《西蜀天漏》的创作故事。
多次论证
女娲补天方案“出炉”
“这座雕像从题材的选择,到雕像的模样,再到材料的最终确定,都经过了多次论证、探讨。”唐智新说,“女娲炼石补天这一题材,是经过多方论证后最终确定下来的。”
《西蜀天漏》从创作之初到现在已有20多年时间,在此期间,唐智新也创作过诸多有影响力的雕塑作品,但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创作过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包括雅安在内,全国城市建设兴起一股雕塑热。
在这一轮城市建设热中,时任雅安市(现雨城区)建委城建科科长的唐智新接到一个任务——创作一个城市雕塑。
“当时的雅安在这一方面几乎是空白。”唐智新说,城市雕塑对于很多雅安人来说,还是新鲜事物。
任务一定,唐智新和雅安的美术爱好者加入了制作班底。
选择什么样的题材最有代表性?创作之初,主创人员唐智新遇到了难题。
“一定要体现雕塑的价值和意义,城市雕塑要体现一个城市的气质!”经多方论证,创作原则确定下来。
在这个原则下,唐智新等人否定了之前设想的园林性、装饰性题材的雕塑方案。
经过考证和上报,唐智新等人选择了女娲炼石补天这一题材:“因为雅安多雨,素有‘雨城’的别称,艺术创作要善于抓住艺术和现实之间的吻合点,我们想到了女娲炼石补天,它最能代表雅安的城市气质。”
多方探讨
飞天托石造型确定
女娲炼石补天,本是神话传说,没有文字、图片等资料可作参照,雕像应该如何呈现?如何来创作这一虚幻的情景?创作过程中,唐智新等人曾几易其稿。
“我们最初设想做一个女娲下蹲式的雕像。”唐智新说,“但后来考虑到将来雕像可能摆放的位置,下蹲形象可能不协调,且下蹲式并不能展现女娲补天的宏伟气势,后来我们放弃了这一设想。”
根据最初确定的原则,这一雕像将作为城市雕像被摆放在室外,周围的建筑等都是决定雕像创作的重要因素,雕像太矮或者太过细致,都会影响整体效果。
接下来,根据相关要求和摆放的位置等实际情况,唐智新等人再次探讨、重新设计,女娲双手托五彩石飞天补“天漏”的造型“出炉”,这就是大家最终看到的《西蜀天漏》雕像。
“女娲补天呈腾飞状,气势壮观。”唐智新说,“确定材料时,我们选择了色彩深沉的花岗石,因为女娲是远古的神话传说人物,雕像要体现一种原始、古朴的风格。”
共同分享
古朴粗犷风格被认同
经过大半年的创作,1986年春夏之交,最终定名为《西蜀天漏》的雕塑作品终于竣工。
“整个雕塑作品,加上底座一共12米高,高出了周围很多建筑,雕像的眼睛、鼻子等细节处,我们未多加修饰,主要是为了体现一种古朴粗犷的风格。”唐智新说,“《西蜀天漏》面世后,很多人都说它像一个城市的印章。”
这个新生事物一经面世,反对者、赞同者皆有,但更多的人愿意将其作为雅安的城市地标。
在争议中,经过时间的洗礼,《西蜀天漏》受到了市民和外来游客的认同,这座以女娲炼石补天为题材的雕塑作品,也迅速成为雅安的一个城市景观,很多本地市民和来雅游客纷纷在雕像前留影。
《西蜀天漏》问世已有20多年时间,对这一作品,唐智新认为:“现在看来,和很多同类作品相比,它仍不逊色,我对这一作品很满意。”
2000年,《西蜀天漏》移至市区新建的三雅园,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雅安市区的其他雕塑也逐步增多。
不过,《西蜀天漏》依然发挥着其影响。时至今日——雕像面世20多年后的今天,《西蜀天漏》最初摆放的位置——市区新民街与羌江南路交汇处,很多雅安人依然会称为老“女娲补天”处。记者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