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中国绿谷”宏伟蓝图 《雅安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年)》正式出台
“十二五”时期 我市农业发展思路
抓住一条主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围绕两大定位:建设西南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生态绿色有机食品基地。
实施三个跨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数量与质量安全并重跨越;由单纯的种养业向一、二、三产业互动跨越。
突出四项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成片开发;农业标准化生产及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农产品品牌打造;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雅安日报讯 2011-2015 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川西交通枢纽建设、深入推进区域合作、倾力打造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攻坚阶段。
近日,市政府正式下发《雅安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发展的工作核心,到2015年,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0元计算,种养业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3200元以上。
雅安,将坚持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坚持生产要走向专业化,经营要走向合作化,农村要走向产业化,整个农业要走向现代化,全力打造“中国绿谷”!
特色效益农业
添彩“中国绿谷”
种植业:到 2015年,全市经济作物总面积发展到180万亩、总产量125 万吨,收入40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
畜牧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18万吨、生猪出栏172万头、家禽出栏2500万只、畜禽适度规模化养殖达到60%以上,畜牧业产值达42亿元以上
《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市将新发展茶园面积 10万亩,达到 70万亩,茶叶产量8万吨,实现农业收入20亿元,综合产值50亿元。名优茶收入比率达到70%以上,无性系良种面积达到90%以上。
其中,名山、雨城优质高效茶叶产区,新发展7万亩,到2015年达到50万亩。建设荥经、天全、芦山、宝兴中高山绿色有机茶叶产区,新发展3万亩,到2015年达到10万亩。
《规划》指出,我市将重点建设汉源、石棉蒜薹、茄果类等早市蔬菜和反季节豆类、中高山反季节叶菜类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以雨城区为重点的保障市场供给为目标的专业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香菇、时令茄果类、豆类、瓜类、叶菜类。在汉源、宝兴大力发展马铃薯、豆类等粮菜兼用型蔬菜。到2015年,全市将新发展蔬菜种植面积4万亩,达到45万亩,产量75万吨以上,鲜菜收入12亿元。
《规划》指出,加大对现有果园改造提升的同时,在天全、雨城重点发展优质红心猕猴桃,到2015年新发展5.5万亩,达到9万亩。在汉源重点发展甜樱桃,到2015年新发展2万亩,达到5万亩。在石棉重点发展枇杷,到 2015 年新发展 1.5万亩,达到2万亩。到2015年,全市将新发展特色水果面积12万亩,达到45万亩,产量达40万吨,收入达8亿元。
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道地药材基地,重点发展宝兴、天全川牛膝生产基地、宝兴种植生产基地,荥经天麻生产基地,芦山、雨城黄连生产基地。到2015年,我市新发展草本中药材3万亩,达到10万亩,产量2.5万吨,收入1.5亿元。
《规划》指出我市将壮大优质特色畜禽产品产业区项目。其中,以名山县、雨城区为主的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和石棉县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优质生猪产业区。力争到2015年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0%以上。
以雨城区为主的奶牛养殖区,力争到2015年奶牛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奶产量达到1.5万吨。
以芦山县、天全县为主的生态鸡养殖区,围绕增加养殖量、提高品质、保障供给的目标,达到提高良种覆盖率和养殖生产水平。
以汉源西杂肉牛建设为中心,以石棉、荥经县为辐射范围,重点发展肉牛生产基地。
以宝兴、芦山、石棉建设为中心,以天全、雨城、名山为辐射范围,重点发展肉羊生产基地。
以宝兴、芦山建设为中心,以天全、雨城、名山为辐射范围,重点发展肉兔生产基地。不断延伸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发挥养殖肉牛羊的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
标准规范
续航“中国绿谷”
到2015年,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达到150个,绿色食品达到80个,有机农产品达到20个以上,申报地理标志达到5个以上
《规划》中指出,我市将围绕建设现代经济作物产业基地,重点实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市场体系建设、产后处理和加工体系建设项目。
根据产业规划和布局,我市将建设良种繁育基地,重点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食用菌良种繁育、茶叶无性系等良种繁育基地,确保优质、高产新种苗的有效供应和新品种覆盖率的提高。
重点建设的项目有,名山县茶叶良种繁育基地,汉源县、雨城区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宝兴县川牛膝等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荥经县天麻良种繁育基地,汉源县、石棉县特色水果繁育基地。
在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上,我市将以规模化、良种化、标准化为目标,按照不同产业对生产基地建设的不同要求,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
到2015年,全市将累计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75万亩,重点建设36个“万亩亿元”示范基地。
同时,我市将加快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在优势经济作物产品集中区和集散地,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和集散型专业市场,积极开展网上交易,形成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现实交易与虚拟交易共繁荣的经济作物市场体系。加快市场信息预警预报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产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信息的采集、发布,防范市场风险等。
商品化处理建设。大力发展以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为重点,以分选、清洗、包装为手段,促进基地农民多次持续增收为目标的产地商品化处理。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大力发展加工业,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科技引擎
支撑“中国绿谷”
到 2015 年,培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型人才达 5000 人以上(每村 5 名),培植农业科技示范户 2 万户,农业科技综合服务覆盖率 60%以上,重点示范区内先进实用技术的入户到田率 90%以上,力争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70%以上
《规划》指出,我市将积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每年落实补贴资金3000万元左右;实现年新增1.4万台套农机具;到十二五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91万千瓦,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40%,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同时,我市将坚持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充分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的科技优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推进现代农业教育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记者 王侃 熊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