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举要
“4·20”芦山强烈地震,既是一次重大磨难,也是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灾难,我们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灾区社会秩序迅速恢复正常,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灾后恢复重建迅速开创新局面。
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
抢险救援
累计从废墟中搜救生还者163人,解救被困群众1800多人,救治伤员3万多人次,转移救治重伤员426人。
过渡
安置
紧急转移、应急安置受灾群众71万余人。搭建帐篷11.7万顶,安装活动板房13.3万平方米,农村自建过渡房68839户。
灾后
恢复
震后6小时,芦山恢复金融服务。震后9小时,雨城、名山恢复供气。震后7天,灾区通信全部恢复。震后10天,灾区基本恢复正常供水。
灾后
重建
全市2251个项目纳入总体规划,截至去年年底,开工项目564个,开工率25.1%,完成投资115亿元,占估算总投资的15%。
温暖
过冬
对11738户群众自建过渡安置房进行保温加固,625户特困户实现搬新家过新年,4482户困难群众建房得到“一对一”帮扶。
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发展
过去一年,全市人民勠力同心、共克时艰,汇聚了无穷的信心与力量;各级干部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付出了超常的艰辛与努力;广大官兵赤胆忠心、直面艰险,奉献了无悔的热血与生命;各界人士肝胆相照、同舟共济,倾注了无尽的爱心与真情。
经济指标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7.97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2.9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2.8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93元。
三次产业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1%。粮食产量达到46.4万吨;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3.2%。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企业达到84户;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7亿元。
城乡面貌
主城区雅州大道、雅园路、青年路实现改造提升;荥经县龙苍沟镇、汉源县九襄镇全面启动“全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规划的237个灾后新村聚居点开工建设193个。
社会事业
开工建设幼儿园19个,6所普通高中达到教育现代化标准。9家县级及以上医院加快创建四川省数字化医院。建成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16个,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全部免费开放。
社会保障
“十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2.23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46.4万人。扶持17210名农村扶贫对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改革开放
行政审批事项下放195项,行政审批项目承诺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提速62.5%。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启动实施。与成都、凉山、攀枝花等周边市(州)的区域合作不断深化。
自然生态
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62.7%。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4.7平方公里。建成省级生态乡镇5个、生态村47个。
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摘要)
坚持民生优先
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加快规划项目的组织实施
纳入总体规划的2251个项目,确保4月20日前全面开工、7月20日前全部开工,年底累计完工907个、完成投资456亿元。
优先实施城乡住房重建
确保到3月底前,237个新村聚居点和农户建房全部开工;4月20日前,4482户由政府特别帮扶的困难群众建房全部完工,城镇住房重
加快公共服务设施重建
确保到4月20日前,累计开工公共服务设施项目957个,教育、卫生类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年底完工公共服务设施项目603个。
加快基础设施重建
强力推进3条国道、5条经济干线和农村公路建设。确保到4月20日前,累计开工基础设施项目95个;年底完工47个。
加快转
强力推进新
加快园区建设发展
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四川雅安经济开发区)力争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石棉、汉源两个省级工业园区和荥经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支持芦山产业集中区等县级工业集中区做优做强。
积极培育主导产业
水电矿冶产业产值突破230亿元,机械制造业产值突破60亿元,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60亿元等。积极引进、培育发展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
扶持壮大骨干企业
力争培育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2户、过5亿元企业4户、过1亿元企业8户。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
强力推进转
强化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发展铅锌、磷化工、工业硅等载能产业,纺织、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雅化集团、青江机械、金红叶等企业退城入园步伐。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企业17户以上。
坚持强农惠农
全面深化“三农”工作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加大财政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力度。及时足额兑付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补贴资金。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修复受损农田3万亩以上;改造农村公路29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灾后恢复重建350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6200口;改善和解决3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新增有机食品生产基地3万亩,改造低产茶园10万亩,新建干果产业基地5万亩。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进一步扩大“蒙顶山茶”、“大渡河”、“二郎山”等品牌的知名度,全力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新增100家、规范发展2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挥特色优势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加快栗子坪(孟获城)、周公山温泉、喇叭河、东拉山等景区深度开发;强力推进牛背山、汉源湖、大川河等景区招商工作。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全年旅游综合收入80.5亿元,增长13.9%。
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启动建设雅安物流园区,加快建设川滇藏商贸物流园区、天全物流中心。启动建设汽车零配件、特色农产品等专业市场。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4G网络建设和应用,推进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引导、支持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和专业商务服务机构。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启动建设城市商贸中心,加快农贸市场建设。强化产销对接和农超对接,推进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支持养老、健康、文体娱乐等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养老、失业、医疗、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向社区延伸。
强化投资拉动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加快建设一批项目
实施市以上重大项目391个,完成投资243亿元。加快推进川藏铁路成都(朝阳湖)至雅安段、雅康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铜头引水、永定桥水库、九龙水库等水利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大岗山、锅浪跷、民治、出居沟等能源项目。
储备引进一批项目
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补充重点项目储备库。着力引进一批投资量大、带动力强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项目,提高产业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强化项目要素保障
加快重点项目征地拆迁进度,保障建设用地需求。协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全年新增贷款90亿元。发挥电力优势,用好丰水期富余电量消纳资金和每年15亿度留存电量政策。强化组织协调,保障煤、电、油、气、运等要素供给。
优化城镇布局
加快推进新
强化中心城区建设管理
强化姚桥新区建设,推进大兴组团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飞地产业园区一体化发展步伐。启动建设主城区北外环线,加快建设雨名连接线,年底前建成大兴大桥,完成110千米供排水管网建设。突出亲水特色,分步打造“一江三河”景观,开工建设周公河左岸道路景观工程,完成姚桥滨河公园建设和北纬30度公园主体工程。
加快县城和重点乡镇建设
推进城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水、电、气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强力推进芦山龙门、飞仙关,天全始阳、紫石,荥经龙苍沟,雨城上里、中里,名山百丈等重点乡镇重建。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条件。将农民工及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医疗保障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办好民生实事
深入推进社会建设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实施教育质量五年振兴计划,培育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学校,推进名师、名校(园)长工程。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推进医师多点执业,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建成市广电中心并投入使用,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城镇新增就业16000人。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水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分别覆盖42.5万人和28万人。扶持13500名农村扶贫对象。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坚持依法治市。加快“平安雅安”建设。推动“大调解”工作向纵深发展;强化安全生产。在高危行业全面推广安全生产责任商业保险统保等。
注重永续发展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生态资源转化,加速提升生态经济效益
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推进新
强化生态基础工程,确保生态资本永续可用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5平方公里。加快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级示范市。启动建设芦山围塔漏斗、芦山河、天全河等湿地公园。加快建设大相岭、小相岭大熊猫生态放归基地。
持续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美丽雅安永续发展
继续做好空气质量常规监测。加强环境隐患排查和整治,加大环境污染违法犯罪惩处力度。强化工业企业、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污染监测治理。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加快改革开放
全面激发后发追赶的活力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组建雅安农村商业银行,完成雅安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推动发行灾后恢复重建债券,适度扩大直接债务融资规模。探索建立绿色GDP考核体系和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等制度。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对投资者居住、生活、医疗、子女入学等提供“保姆式”服务。精心组织参加大
加快推动区域合作
主动融入、配套、服务成都经济圈。加快推进成雅合作园区建设,启动建设雅双产业合作园。推动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强化与对口援建市在技术、产业、市场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的合作。
强化自身建设
努力构建人民满意的服务
增强为民执政的意识
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满腔热情、尽心竭力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提升依法行政的水平
将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健全重大问题专家咨询、社会公示、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听证等制度,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锤炼务实高效的作风
弘扬“5+2”、“白加黑”的奉献精神,增强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打好灾后恢复重建的“硬仗”,补上建设发展的“欠账”。严格目标管理,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恪守廉洁从政的底线
对重大项目、专项资金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以廉洁勤政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切实办好20件民生实事
☆ 免除6100名经济困难家庭高中学生学费;
☆ 全面取消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
☆ 提供免费婚前体检;
☆ 新建(改造)养老床位940张,建设28个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18800名困难家庭的失能老人和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 对民族地区城乡“三无”、“五保”对象和孤儿全面提供集中供养;
☆ 对13712名重度残疾人护理费用给予资助;
☆ 对初次创业并吸纳3名以上劳动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一次性给予1万元的创业补贴;
☆ 将2014年竣工公租房的30%定向出租给农民工;
☆ 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
☆ 对638个行政村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给予补助;
☆ 完成78个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恢复重建;
☆ 新建19个乡镇计生服务站;
☆ 恢复重建广播电视站74个、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站)20处;
☆ 秋季开学前完成179所学校恢复重建任务;
☆ 修建7040处分散农户污水处理设施;
☆ 恢复重建乡镇文化站93个,配送社区书屋25个、农家书屋449个;
☆ 养护农村公路5219.68公里;
☆ 建设通组公路(林区道路)1000公里;
☆ 建立健全疾病应急救助制度;
☆ 中心城区新增公共停车位500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