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特色实践——写在市第四次党代会召开前夕

来源:
2016-12-19 11:15
浏览:
收藏 打印

汉源县清溪镇永安村依托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让村民走上致富奔康之路。图为镶嵌在果林中的永安村。

暑期夏令营走进茶园,培养学生爱护生态环境好习惯。

紧紧抓住灾后重建机遇,雅安从“生态文明建设”切入、破题,做好生态文明示范大文章,在青山绿水间孕育发展新机遇。

经过生态经济厚积薄发的实践探索,雅安拥有了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生态(低碳)经济示范区、国家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国家级“金字招牌”,“绿而美、绿变金”的绿色发展道路在不断探索和延伸。

绿而美

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

“星瑞,看这边。”1214日,位于宝兴县蜂桶寨乡邓池沟新村的宝兴县大熊猫文化宣教中心,迎来了一批游客,一睹刚到这里“定居”的大熊猫“星瑞”。这个占地21750平方米的地方,是宝兴保护大熊猫、宣传大熊猫文化的重要基地。

雅安是大熊猫栖息“圣地”,国宝在这里被首次发现,又在这里返乡“安居”,得益于雅安良好的生态环境,得益于难得的绿色“家底”。

守住这份难得的生态优势,雅安市委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政绩观,一以贯之坚持转化生态优势来推动发展。细细梳理,不难发现,市委从顶层设计上,坚持绿色发展方向,使生态红利持续富民强市。

市委三届七次全会,确立了“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大机遇、做好生态文明示范大文章、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总体思路,实施后发追赶,在打“硬仗”、补“欠账”中,不断把生态的潜力转化为发展的优势。

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推进供给侧改革,今年初召开的市委三届十次全会,确立了建设“美丽雅安、生态强市”的战略定位,进一步转优势、补短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条“绿而美、绿变金”的生态脉络清晰可见,雅安不断将生态文明建设深深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生态文明示范产业基础;推进新型城镇化,保持生态文明示范持续动力;抓好农业现代化,突出生态文明示范重点区域;加强社会建设和民生工作,在生态文明示范中体现“融入”成果;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使生态文明示范拥有永续可用的生态资本;坚持依法治市方略,强化生态文明示范制度保障;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生态文明示范提供持续精神动力和组织保证。

绿变金

奠定发展振兴产业基础

1213日,首个落户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的灾后重建项目——王老吉雅安生产基地,敞亮的车间里,一听听红色包装的王老吉“走”下流水线,被装箱打包并运送到全国各地销售。

园区的“飞地”二字,是雅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芦山、天全、宝兴在震后生态环境脆弱,依托雅安经济开发区我市设立了“飞地产业园区”,异地支撑3县产业发展。去年园区营业收入达到167亿元,三年增长了49.1%——“绿水青山”没有改变,“金山银山”收入囊中。

一方面摒弃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另一方面坚持规模化、集聚化、绿色化、高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市根据主体功能区实施“三大片区”战略,差异化布局重要产业、实施重点项目,实施分类保护发展,不断提升发展“四大骨干产业”,培育壮大“六大特色产业”,加快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绿色工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生态文明建设孕育的新的发展机遇,也“点燃”了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守着名山区万古乡红草新村的自行车出租点,每到节假日,村民杨艳就忙个不停,不少游客走进新村,骑上自行车在茶园里畅游,饱览旖旎风光。他们所穿行的路线,正是“中国至美茶园绿道”,一条连接蒙顶山(禅茶之乡)——红草坪(骑游茶乡)——牛碾坪(科普茶乡),集旅游观光、健康骑行、茶旅互融等于一体的道路,沿线近15万群众,享受“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茶山变金山”带来的发展红利。

“中国至美茶园绿道”所在位置,是全市生态茶叶特色产业走廊的一部分,加上另外两条生态果蔬、果药特色产业走廊,贯穿了一、二、三产业链,推动“五雅”产业连片规模发展,辐射带动各县区农村和农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实现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绿造福

群众享受生态文明红利

600余万元,这是位于雨城区多营镇的“中国藏茶村”,自今年1月Ⅰ期工程建成投运以来,实现的综合收入。

“一片茶叶带富一方百姓”,我市坚持以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带动群众享受生态文明建设红利。“中国藏茶村”作为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项目,其建设内容包括世界茶种园、藏茶文化展示馆、国家非遗保护中心、醉美“318”汽车一号营地等18个精品项目,带动雨城区12万茶农人均增收2000余元、亩均增收1.2万元。

不仅是“中国藏茶村”,灾后重建,我市推动汉姜古城、龙门古镇、飞仙古镇、灵关新镇、南天新镇等为代表的一批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小城镇建设,实施了以芦山龙门休闲农业园区、宝兴雪山村、汉源三强村等为代表的一批旅游精品项目。重建后的新村聚居点,与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相互呼应,形成了宜居宜游宜业的居态、丰富多样的业态、可持续的生态、厚重多元的文态。

作为生态资源大市,我市还着力推动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全市4A景区从地震前的4家增加到17家,实现8()均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通过招商引资,我市升级改造碧峰峡、开发牛背山、打造龙苍沟休闲度假旅游区。

做好生态文明示范大文章,已成为全市上下的行动自觉。绿色发展成果,是雅安推进发展振兴的“家底”。站在承前启后的今天,雅安将继续沿着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雅安、生态强市”。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张婧/

张毅郝立艺韩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