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当前 谋划长远 分类推进结对帮扶工作——全市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综述(三)

来源:
2011-02-12 10:50
浏览:
收藏 打印

  在帮扶过程中,我市始终把解决好移民群众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作为帮扶的重中之重,采取分类推进方式扎实开展好结对帮扶。对鳏、寡、孤、残等特困户,主要通过民政救济渠道,输血帮扶,解决当前生活困难;对临时致贫致困,但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愿望的困难户,主要通过提供项目、技术、物资等支持,造血帮扶,帮助其拓宽增收门路;对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能手等发展较好的示范户,则重点从产业发展、市场拓展等方面引导帮扶,帮助解决发展瓶颈,壮大发展实力,发挥好“传、帮、带”作用,最终实现“先富带后富,共同奔富裕”。

  一张小卡片

  真实反映出帮扶成效

  家住汉源县九襄镇周家村7组的张体秋因患有脑萎缩,是个残疾人,一年光是到雅安看病就是好几次,一来一回,不仅人遭罪,也使得原本就困难的家庭更加贫困。

  张体秋的情况得到帮扶人员的关注,为他送去了好的政策和救助资金,并帮助张体秋解决了部分医药费,大大缓解了张体秋家的困难。

  “现在我每个月都可以去医院治疗一次了,再也不用为没钱治病而烦恼了。”张体秋说。

  除了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医难”的问题,“上学难”等问题也被纳入了帮扶范围,在我市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民李富长的孩子背上书包走进了学堂。

  “党和政府没有忘记关心关怀我们,花了很多功夫对我们进行帮扶,使村里好几户困难户的子女能够顺利地就学,也解决了我们家长的后顾之忧。”李富长说。

  为了准确掌握结对帮扶移民家庭的真实情况,我市制发了瀑电库区移民户联系卡和“一帮一”结对帮扶责任卡,将家庭人口、人均收入、耕地面积、个人特长、发展困难和问题等基本情况,以及帮扶计划、预期成效和帮扶措施等全部登记入卡。

  同时,建立“挂牌销号”机制,详细记录帮扶状况,及时更新档案信息,不断完善帮扶卡内容,动态跟踪帮扶效果,真实、动态、全面地反映帮扶工作进展。

  截至目前,市级帮扶单位500余名机关干部,确定“一帮一”结对帮扶移民户520余户,涉及移民群众1800余人,已经投入帮扶资金30余万元,开展走访慰问活动2000余人次。

  打好“组合拳”

  让移民群众真正脱贫致富

  在为困难群众“输血”的同时,我市也没有忘记为他们“造血”,让移民群众能够真正的脱贫致富。

  汉源县小堡藏族彝族乡是瀑电库区移民安置最多的乡镇之一。对口帮扶活动开展以后,负责帮扶的天全县和市公路局分别制定了《对口帮扶三年规划和2010年帮扶方案》,确定了对口帮扶项目并选派了经验丰富的干部常驻小堡乡,专门负责对口帮扶工作的情况收集、沟通协调、项目实施和监管工作。

  在帮扶项目中,引进黄果柑种植成为了移民群众眼中的香馍馍。目前,小堡乡黄果柑种植项目已有134户移民自愿栽种黄果柑,占生产安置移民总户数的98.6%,种植面积129.9亩,有效促进了移民土地认领进程,为移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堡乡丁家村村民熊曰庆说:“去年我们移民到丁家村后,刚开始并不知道自己该发展些什么东西,在天全县和市公路局的帮扶下,为我们引进了黄果柑项目,也为我们找到了致富的路径。”看着刚刚种下的黄果柑,熊曰庆的眼中仿佛看见挂满枝头的黄橙橙果实。

  村民熊雅莉现在已经不外出打工了,专心在家种黄果柑。“虽然我家的土地不多,但是种植黄果柑也差不多有3万多元的收入,比打工强多了,而且离家也近。”

  其实在整个帮扶过程中,我市不断加强横向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自在项目、资金、技术、物资、人力等要素上的不同优势,在帮扶工作的整体落实上同步推进,在帮扶项目的安排上不重复浪费,做到协调一致、互相支持、优势互补,找准整合切入点,打好“组合拳”,确保了帮扶工作的整体推进。

  市帮扶办记者康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