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美乡 因茶富民——荥经县产业小环线建设见闻
塔子山郁郁葱葱的茶园
彝族姑娘采茶
立足荥经现有“三条万亩产业带”中的10.2万亩茶叶,拟规划资金9000余万元,打造高山有机茶产业环线。将大田坝乡、新添乡、天凤乡、宝峰彝族乡、民建彝族乡、花滩镇、烈士乡、荥河乡8个乡镇,44个村,包括12个贫困村的茶产业连点成线成片,力争到2020年,环线茶叶基地面积达12万亩。
强化道路建设
做大茶叶基地
春雨如酥。荥经县天凤乡、宝峰彝族乡、民建彝族乡等茶叶主产区,数万亩茶园逶迤铺开,翠绿的嫩芽儿在茶树梢生长。
千家万户的茶农也攒足了劲头,采撷着春的果实,“从3月上旬开始采茶,明前茶100余元一公斤;要到八九月秋茶采完才收工,一年的收入少则几千元,多则三四万元。”
更令茶农欣喜的是,经过前期的实地勘察、道路设计等,民建彝族乡、宝峰彝族乡两乡的连接路即将破土动工。道路以民建彝族乡大坪村和宝峰彝族乡杏家村为起始点,全长13公里的道路,将以4.5米的宽度铺设沥青路面,打造产业环线。
道路竣工后,通向大坪村和杏家村的路都不再是断头路,既可将两个产茶大乡的茶园连点成线,形成基地效应,又有利于加强两地交流,甚至盘活沿线山林树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这只是荥经今年规划实施的重要产业环线道路之一。市委 “3+N”生态特色产业经济走廊建设推进会之后,荥经提出要打造有机茶产业小环线。其中,首先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建设有形的道路。
以高标准沥青路面新建宝峰彝族乡至民建彝族乡11公里乡道,贯通产业环线交通;扩宽12公里天宝绿道环线和4公里宝民路,畅通产业道路主干线;新修20公里产业道路、观光道路、游步道及观景平台……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善,无疑是打通了产业“经络”。
荥经县委农工委主任徐锋勇说,道路可将新添乡、天凤乡、宝峰彝族乡、民建彝族乡、烈士乡等地的茶园衔接起来,有助于做大茶产业基地,直接形成产业规模效益。更为今后茶产业支柱地位的强化和产业链的延伸埋下伏笔:以基地建设为平台,实现抱团发展,从末端的茶园种植管理,到前段的品牌与市场,进行统一打造和统一管理,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延伸茶产业链
以茶促农增收
令人欣喜的是,荥经具备这样的抱团发展和统一管理的基础。早在2014年,宝峰彝族乡就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并引入资金建立茶厂。通过合作社将茶厂和产业基地达成双向合作关系,由茶厂通过合作社对茶园进行统一管理,再由茶厂收回茶叶到厂内进行统一加工和销售,促进茶农、茶企实现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
茶厂负责人刘光祥说,经过近几年不断努力,合作社2/3的茶农已经意识到科学管理的重要性,也学会了科学的管理方式并运用到茶园管理实践中,直接提升了茶叶的产量,也提高了茶园的效益。
“我妻子勤快,去年一个人就卖了1.6万元。”宝峰彝族乡田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建良说,发展茶产业的效益实在是庄稼不可比,4亩地的茶园,比以前种10多亩庄稼都强!
宝峰彝族乡杏家村村民张昌武也是凭着茶产业发家的。10多年来,他凭着种茶、制茶、售茶,建起了3层楼的小洋房,购置了家用小轿车,茶叶加工作坊也越做越大,越做越好。他希望,政府能够在本地打造统一的茶叶交易市场,更希望荥经能有统一的产业品牌,合力冲击外面的市场。
如今,张昌武的希望,有望成为现实。今年,是荥经确定的“农业产业发展年”。抓住有机茶产业小环线建设,荥经围绕原有3个茶叶基地,通过“补天窗”和成片种植等方式,力争三年新发展茶叶3万亩至5万亩。并采用“公司+农户”的营运模式,大力推广茶叶生产安全和种植技术,提升打造高山有机茶5万亩。
与此同时,在努力引进资金,力争建成1家年销售收入200万元以上的大型茶叶深加工企业,带动环线产业增值的基础上,将茶产业与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相结合,强化公共服务配套和重要节点建设,打造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民建——宝峰彝家新寨,以汉文化及生态观光旅游为特色的何君阁道碑——青杠桃源新村,以农耕文化为特色的兰家山农业文化公园等,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唐小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