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送“瘟神”芦山展新姿———芦山县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

来源:
2007-11-13 00:00
浏览:
收藏 打印

  11月1日,由省卫生厅副厅长赵晓光带队的省血防达标考核验收组一行,在市领导和专家的陪同下抵达芦山县,在为期6天的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考核验收检查工作中,分资料 组、人群查病组、动物查病组和查螺组四个工作小组,通过实地查看、走访群众、调阅资料、专家评审、听取汇报等方式对芦山县血防达标工作进行逐一考核后,认为芦山血防工作 “领导重视、群众参与、资金统筹、工作扎实、资料完整、效果显著”,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芦山,四川盆地西缘的一个农业小县,境内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到62.5%,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风景优美,有开发前景广阔的大川河生态景区;有离成都最近海拔 最高的天门溶洞、中国罕见的洞穴群景观龙门洞、世界最大的围塔漏斗独特地质奇观景区;有深厚的汉代文化、红军文化和民俗文化。
  然而,在这个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幅员面积仅有11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血吸虫病在这里流行。这个华佗都无奈的小虫,两千多年来一直在芦山大地上肆虐,成为 芦山县境内流行面广、感染率高、危害严重的一类疾病,给芦山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成为人神共愤的“瘟神”。
  据相关资料显示,芦山县1956年确定血吸虫病流行。当年,省、市组织专家和医务人员,在飞仙、凤禾、思延、芦阳等实地调查。人均感染率为30.73%,其中感染率最 高的思延乡达68.43%。1957年,县畜牧部门技术人员调查8个乡,耕牛平均感染率为26.97%,感染率最高的仁加、清源乡达46.9%;钉螺平均密度为 17.23只/框,思延乡钉螺最高密度达507只/框。2004年撤乡并镇前,该县15个乡镇中有10个乡镇和川西监狱为有螺有病,4个乡镇为有螺无病。撤乡并镇后9个乡 镇中有8个乡镇为血吸虫病流行区,辖9.4万人,其中坝区5个乡镇有螺有病,山区3个乡镇有螺无病。全县历史钉螺面积954万平方米,累计历史血吸虫病人4.2万人,累计 急性血吸虫病人365人,累计晚期病人412人。累计病牛20503头。
  严重的疫情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把血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列入议事日程,制定了《关于切实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意见》和血防规划、阶段性实 施方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突出重点,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着力解决疫区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认真实施了山、水、林、田、路、螺综合治理,采取人畜查治 病、健康教育、建沼气、水改旱、改造埝渠、改水改厕、兴林抑螺、以机代牛、疫情监测等血防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全县疫区乡镇血吸虫病的发生,努力实现了血吸虫病防治传 播控制标准。这是现代医学打响的最艰苦的一场持久战役,在这里,人类与“瘟神”之间进行着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一次科学防治的实践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中央、省、市的高度重视下,全县上下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消灭血吸虫的持久战。今天,芦山县实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钉螺面积由954万平方米下降到16.5万平方米,有螺面积下降了98.2%。
  特别是2004年以来,芦山县委、县政府切实贯彻中央、省、市血防会议精神和《血吸虫病防治条例》,把血防工作作为政治任务和县上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作为惠民实事办 实办牢,采取有力措施遏制了病情、螺情回升势头。
  调整充实了芦山县血防达标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卫生、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农机、畜牧、教育、 广电、疫区乡镇等26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分别成立了血防达标办公室、技术指导组、宣传报道组、档案资料组、工作督查组,负责血防达标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工作。
  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疫区乡镇责任制度。芦山县委、县政府安排19名县级领导联系8个疫区乡镇、60个县级部门联系35个疫区村,36名血防技术人员包乡驻村指导,8 个疫区乡镇落实了一名副乡镇长具体负责血防工作。
  建立了经费保障制度。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投入体制,一方面,县政府每年安排50至80万元血防工作经费,血防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拨款,联系血防村的县 级部门每年支持联系村1000至3000元的血防工作经费;另一方面,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药物,开展查灭螺工作。
  开展立体全方位血防宣传教育。全县三级干部血防知识普及率达100%,县血防达标办、卫生局、疾控中心、广电局、教育局等部门在人口集中的芦阳镇及重疫区思延乡采取展 示血防知识图片、实物标本、播放录音、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血防知识、改厕知识集中宣传22次,发放血防条例宣传资料10.5万份,血吸虫病常识19.5万份,血防年 画5万份,血防三字经10.2万份。切实加强中小学校血防健康教育,在全县中小学校组织开展“四个一”血防健康活动,全县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学生血防知识 知晓率达95%。
  将血防工作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作为大农业、大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芦山县在建立健全血防工作协同机制方面的有益探索。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各职能部门按照目标同向、协同一致的要求,在落实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措施中,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认真实施国 家、省、市下达的血防综合治理项目,取得了实际成效。
  在具体落实血防综合治理项目实践中,芦山县始终坚持做到“七个结合”,即血防工作与卫生、农业、畜牧、林业、扶贫、农机、水利相结合,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
  结合水利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实施三面光硬化沟渠和防渗整治,开展环境改造灭螺。2004年以来,在疫区累计完成3.56公里渠道节水硬化防渗整治,水利血防工程渠系配 套工程35.88公里;机耕道硬化33.2公里,硬化便民路97.8公里,解决了疫区2300余户人行路难问题。
  将新农村建设及农民的住房改造结合起来,采取建设沼气池、卫生厕所、农村饮水工程和实施农业机械化等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措施,减少人畜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减少人畜 接触疫水的频率。2004年以来在疫区共建设卫生厕所3296个,沼气池2967口,集中供水站18处,推广各类“以机代牛”耕作机具800台。
  将涉农项目如中低产田改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能建设等项目与血防工作结合起来,2004年以来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9万亩,其中在有螺区改造下湿田400万平方 米,配套埝渠21.5万米,包括灌溉埝渠0.9万米;水改旱3950亩。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4.2万亩。
  通过科学防治,综合治理,芦山县上下形成了“血防工作是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民动员、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的良好氛围,为该县今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血防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展跨越发展的新姿
  “芦山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不是终点,而是我县今后血防工作的新起点。”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宏表示,该县将继续坚持“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方针和“因地制宜、分 类指导”的原则,强化全民血防意识,做到思想不松、组织不散、投入不减,扎实工作,巩固成效,推进血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最终实现消灭血吸虫病。
  血防工作取得的成效为芦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芦山县委、县政府面对落后困难的严峻现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完善发展 思路,不断提升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在前进中化解矛盾,在落后中奋起直追,使芦山经济成功迈出了止滑、回升、加快发展三大步。先后有100多家各类企业落户芦山,其中规模 以上企业近40家,成为芦山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力量。2007年1-9月,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8.92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排名全市第三,民营经济增加值增幅排 名全市第二。实现工业总产值10.17亿元,增长45.7%,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3.5亿元,同比增长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08万元,增长32.1%,增幅 全市排名第二。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32亿元,增长10.26%,全市排名第一。外贸出口额全市第二。2006年,芦山县成为全市唯一的一个在全省经济排位上升的县份。经 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人心思干、人心思进、人心思跨越的局面初步形成。寇彤王大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