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公园 浓缩千年古城历史

来源:
2009-02-01 09:01
浏览:
收藏 打印

  “千年古邑,华夏圣地;一方葱茏,天下荥经。雄关要隘,古名若水;群山巍巍,万象峥嵘,二江溶溶,当雅康宁之孔道;四方辐辏,接川滇黔之要津。隐秀开泰,春色满园;城乃朱雀翔舞处,家在清风雅雨间。”这是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何开四为荥经撰写的《荥经赋》中的一段。

  荥经的土地上承载着的厚重历史。

  西汉时期,邓通开铜矿铸钱,所谓“邓氏钱、布天下”;东汉的《何君尊楗刻石》有“隶书之首”的美誉;兴盛了600多年的云峰寺融儒、佛、道于一体,为川西南佛教圣地。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砂器畅销全国各地,荥经因此得名“中国砂器之乡”;荥经还是古代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要隘,人文始祖颛顼的故里……

  时光流逝,岁月蹉跎,同一片土地上的后来人是否了解城市的过去?

  新春佳节,历时一年建成的荥经县若水文化公园正式向市民开放。公园将南丝路文化、茶马文化、始祖文化、汉文化等历史文化和独具荥经特色的土陶文化、石雕文化等工艺文化融为一体,好似荥经的一张名片,展现了荥经的万种风情。

  《荥经赋》

  浓缩荥经的前世今生

  若水文化公园位于荥经县县城,荥经大桥的两侧。面朝荥经市区,左有古道园、三通碑和荥经赋纪念碑等景点;右有风景优美的园林景观;而中间的广场则人们娱乐健身的好场所。整个公园占地60亩,主要景点包括古道园、泉石流影园、八景园、砂韵春秋园、千年一吻园、健身广场、和平广场等。

  春节期间,逛公园成为荥经市民的首选休闲方式。很多市民来到公园内欣赏美景,了解荥经的前世今生。其中,荥经赋纪念碑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

  一篇《荥经赋》囊括了荥经千年历史。“《荥经赋》写得太好了,把荥经很多人文历史、风景名胜都写进去了。文字慷慨激昂、很有生机和朝气。”正站在荥经赋石碑前欣赏赋文的市民邵章杰很喜欢《荥经赋》的内容。他表示,把《荥经赋》刻在公园里面,可以让荥经人和外地的游客更加了解荥经过去的历史文化,更加热爱如今的美丽新荥经。

  三通碑

  记载荥经的始祖文化

  荥经赋纪念碑的对面是三通碑,这也是公园里颇受市民关注和喜欢的一道靓丽风景。三通碑由三座不同形状、不同材料的石刻组成,它们呈“一”字整齐的排列在一起,每个石刻上的内容各有不同,记录了颛顼生于荥经的传奇。“这三座碑设计得很好,它讲述了颛顼生于荥经的故事,让我更加了解荥经,更为故乡自豪。”正在三通碑前欣赏碑文的荥经市民王大庆说道。

  三个石碑记录的颛顼生于荥经的考证过程。第一个石刻上雕刻的是黄濂所著的《中国历代帝陵》,上面记录着“颛顼,姓姬,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生于若水(今四川省荥经县),居于高阳(今河南省杞县),在位七十八年,终年九十八岁。”第二个石刻上雕刻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对颛顼帝出生荥经的一段描述,第三个石刻上雕刻的是荥经《民国县志》上清末举人汪元藻对颛顼出生荥经的解读。三块石碑依次递进,传递出厚重的历史信息。

  荥经八景

  刻画出荥经的人文风光

  若水文化公园里,九根石柱立于荥经大桥两侧,巍峨挺拔。

  红砂石柱上分别雕刻着久负盛名的“荥经八景”。荥经八景大约起源于宋代,至清朝康熙时八景内容基本确定。它们分别是瓦屋圣灯、马耳朝霞、晒经晚照、古城烟雨、相岭积雪、高桥明月、孟渡渔歌、龙洞灵湫。每一景都有一则优美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沉淀的文化底蕴。

  “瓦屋圣灯”指天气晴朗时,夜空点点繁星如“万盏神灯朝瓦屋”的神奇景象。“马耳朝霞”是说荥经县东边马耳山,每到日出时,山巅与红霞连在一起的奇景。“晒经晚照”讲述的是一个传说,相传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返回时,路经荥经复顺乡,一场大雨淋湿了经书,师徒赶忙将经书放在巨石上晒干。这时,阳光普照,便构成“晒经晚照”的美景。传说诸葛亮征南屯兵于严道,后来唐朝的李德裕又筑城于此,烟雨渺渺间,“古城烟雨”如梦似画。又相传诸葛亮南征时驻军大相岭,由于山岭高耸险峻,常年积雪,“相岭积雪”,一片银装素裹。“高桥明月”指的是荥经县东十五公里处,与雅安观化交界处的一座三孔石拱桥,桥下有一深潭,团栾如月。“孟渡渔歌”则表现了在荥河与经河合流处不远的孟山下,渔者往来,歌声不断,好似一幅山水丹青。“龙洞灵湫”,则描述了位于荥经梓潼宫岩下的龙洞,有人发现洞旁岩石上有鳞爪痕迹,认为这是龙吞云吐雾之处。

  神奇的八景装点着荥经,望着石柱上的八景图文,人们止不住猜想,“荥经八景是否依然?”

  园名若水

  传递千年文化星火

  既然是反映荥经的历史文化,公园又修建在荥经县城内,为何公园不取名为“荥经文化公园”,要命名为“若水文化公园”呢?

  《荥经文史第八辑》中记载了一篇清末举人汪元藻撰写的《荥经县志·序》,汪元藻认为,“荥经之为县古矣。谨按《史记》云:‘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取蜀山氏之女昌仆,感瑶光贯月之祥,产颛顼帝于若水’。注云:‘若水在严道’。《易知录》云:‘严道即今荥经。’由此观之,荥经在秦汉时为严道,在黄帝时为若水,古籍流传,信而有征矣。”据记载,从古至今荥经在历史上有五次更名。若水是其最早的地名。其后,荥经又称庄道、新道、严道,直到唐武德三年以后,才开始第一次出现荥经这个县名。

  荥经县文化人士兰树秋说,颛顼在荥经出生时,荥经名为若水。公园取名“若水”是为了纪念人文始祖——颛顼,园内的几个标志性的建筑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一始祖文化。“荥经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我们不仅有始祖文化,秦汉文化也特别深厚。通过对若水文化公园这个载体,让很多荥经人接受了一次民族文化的传统教育,希望这些荥经的古文化能推动荥经的经济,启迪后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给荥经带来美好的明天。”

  实习记者邵也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