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芦山更加美丽
清仁乡大同村光明组集中安置点,村民在新家园开始了新生活
2009年,是国定重灾县芦山县的灾后重建项目年,芦山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高起点、高水平进行灾后恢复重建。在芦山,到处都能看到火热的建设场面,学校、卫生院、道路、市政设施、文化场馆、体育场馆等工程正在紧张有序实施中。
芦山县奏响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冲锋号,芦山人民热血沸腾。
灾后重建的新芦山,将更加美丽。
科学规划 民生优先
挖掘机轰鸣、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工人们忙碌施工……芦山县新区迎宾大道旁,该县“五馆一基地”(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非物质文化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以及文化馆培训基地)、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等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正在紧张施工。
县政务服务中心、县工商综合服务大楼、县体育馆、县计生服务中心等项目也将在芦山县城新区开工建设。
“以后新区可热闹了,不仅方便了老百姓办事,还会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文化、体育‘大餐’,好安逸哦!”70岁的居民吴兴盛几乎每天都要到“五馆一基地”工地去看一看。
对于在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损严重的芦山县来说,如何把握灾后恢复重建的历史机遇,事关地方未来发展,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
2009年以来,芦山县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和“民生优先、社会事业优先、基础设施优先”的要求,切实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全县灾后重建项目共412个,住房和城乡建设、城镇体系建设、农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都与民生息息相关。
芦山将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与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全县人民生活质量相结合,充分考虑到芦山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高标准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该县根据实际,对一些项目进行了打捆,整合了资源。
统筹协调 加快实施
“芦山县412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投资规模为32.57亿元,这个投资相当于芦山250多年的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目前全县落实和基本落实灾后恢复重建资金15.8亿元,等同于芦山100多年的本级财政收入,如此大规模的投入,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芦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华表示。
一个个大项目,一项项大投资,芦山县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还是第一次遇到,如何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如何加快项目实施和确保工程质量,是摆在眼前的难题。
“这次争取到的芦山县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规划投资就达1776万元。”芦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杨振寰说,“县上成立了灾后重建办,指导有关灾后重建工作,给予了我们有力支持。”
杨振寰所说的县灾后重建办,是芦山县委、县政府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实施,于2009年2月20日成立的机构。县灾后重建办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华任组长,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府办、县财政局、县监察局、县审计局、县规划和建设局等单位抽调了40多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办公。
县灾后重建办成立后,综合协调更加有力,项目推进更加高效,资金使用更加安全。
“在做项目前期工作时,我们得到了县灾后重建办的指导、协调和帮助,重建办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使项目前期工作得以顺利完成。”杨振寰说,“12月9日项目进场施工前,县灾后重建办就召集几个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帮我们解决了施工时的用水、用电问题,确保施工正常进行。”
“这时正是灾后恢复重建关键时期,每天都有很多项目业主来重建办咨询、办事,我们这里忙得像打仗一样。”日前,记者晚上9时见到县灾后重建办工作人员王学成时,他正在办公室加班。对于县灾后重建办的工作人员来说,加班加点是常事,有不少工作人员带病仍坚持工作。
目前,芦山县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
芦山县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投标企业“双报名”制度,推进招投标企业有序竞争;制定“三个责任书”和“两个提醒函”,全面规范重建行为;倒排工期,强化监管,确保项目质量;有效破解了资金难题和征地难题。
绘就蓝图 幸福可期
随着芦山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陆续完工,芦山县的老百姓将享受到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王华向记者描述了3年灾后恢复重建后的场景:“届时,芦山县将有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众人面前,发展提速至少20年。全县道路、城市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教育、卫生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功能基本齐备,硬件全面提升。”
“芦山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预计2010年8月竣工,届时将能满足全县城乡劳动者求职、缴纳社会保险、维护劳动权益等需求,一些业务还将覆盖到基层,在社区、乡镇就可办理,全县将有6万人以上受益。”杨振寰介绍。
“‘五馆一基地’、体育馆、广电大楼等标志性建筑竣工后,将成为芦山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县灾后重建办副主任杨宗才说。
“交通灾后恢复重建完成后,将形成功能较为完善、方便快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老百姓出行难问题将得到极大改善,芦山北部山区的发展将大大加快。”芦山县交通局局长罗汉东说。
届时,芦山县城更加亮丽,经过改造后的街道宽敞整洁,随着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的建成运行,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将大大改善。芦山县城居民办事儿只需要到新区就可以了,因为民生服务事项都将集中在这里。看电影、锻炼身体,也到新区,这里有高标准的县体育馆和影剧院。
涵盖了广播电视站、计生站、文化站、老龄活动中心、基础劳动保障所等在内的县乡镇综合站所的建立,将给农村群众带来很多便利。规划建设的乡服务大厅,使农村群众不出乡就可以把事情办好。随着村活动场所的全面改善,农村群众的的生活将更加充实。
路好走了,通达了,芦山群众可以规划买车、扩大农业种植规模、兴办农家乐、经常到外地旅游了——芦山人民期待着。
故事:一个乡村的变化
走进芦山县清仁乡,卫生院、学校、道路灾后恢复重建正在加快进行中,文化站、广播站等打捆项目也开始启动实施,建设场景随处可见。
走进清仁乡大同村光明组集中安置点,20多户村民在这里集中进行安置,一排排统一规划修建的二层楼房扯人眼球,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微笑,小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气氛和谐温馨。
这20多户村民,是震后受地质灾害影响实行整体搬迁的。采取个人自筹、国家补助、信贷修建房屋,按照新农村发展模式进行建设。
“地震震垮了我的房子,但党和政府关心我们,使我们尽快搬入了新房。现在,大家住在一起,又安全又方便。”光明组村民潘学玉高兴地说,“以前我们住在山上,走的是羊肠小道,什么都靠肩挑背扛,现在新家就在公路边上,好方便哦!”
位于清仁乡的芦山县仁加中心校,规划投资1450万元的学校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其中包括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食堂、运动场等的建设。明年新学期开学,学生们将在崭新、坚固的教学楼里上课。
“灾后恢复重建完成后,学生们将拥有更好的环境,以后学校的运动场还将建塑胶跑道呢!”该校校长说。
“我家离学校远,要走1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以后学校宿舍楼修好了,我就可以住校了,这样不仅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学习,吃饭问题也解决了,我会更加用功读书。”该校初三学生卫德建开心地说。
清仁乡党委副书记张明华表示:“经过3年灾后恢复重建,我乡基础设施将得到很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将大大提高,建设新农村我们信心更足了!”记者黄瑾
数字直击:
芦山县412个灾后重建项目,涉及资金32.56亿元,其中直接惠及老百姓的项目有273个,涉及资金24亿元。
2009年,该县农房和城镇住房重建任务已全面完成。
卫生重建可控项目开工率达100%。
文化、体育、交通、水利基础设施重建加速推进;教育灾后重建和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加紧实施。
芦山县纳入国家规划“三年重建两年完成”的350个项目已开工302个,开工率达86%以上,竣工率达54%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