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监测 “吃动平衡” 让身体由内而外“安逸”
□转载自《雅安日报》 记者 周代庆
“我的体重十年没变过,肯定不用管!”生活里,不少人把体重“稳定”当成健康信号,却不知道这种“安逸”背后可能藏着健康隐患。
雨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梁又可提醒,体重是否健康不能“凭感觉”,学会两个简单自查方法,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这关乎心脑血管、代谢系统等全身健康,千万别忽视。
先查BMI(身体质量指数),这是国际通用的体重评估标准,算起来一点不复杂:用你的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就能得出结果。针对我国18岁到64岁的成年人,BMI的健康区间是18.5-23.9;如果在24-27.9之间,属于超重;达到28及以上就是肥胖,意味着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会大幅上升。反过来,BMI低于18.5也不是好事,这属于体重过低,会增加感染、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等风险,尤其是老年人和女性更要注意。
再量腰围。很多人看起来不胖,但肚子大、腰粗,其实是内脏脂肪超标,医学上叫“中心型肥胖”——这种肥胖对健康的威胁比全身胖更直接。具体标准是: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说明内脏脂肪已经亮起红灯,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会显著升高,哪怕BMI在正常范围,也不能掉以轻心。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版)》,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也就是说,未来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7个面临体重相关的健康风险。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超重肥胖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因久坐、熬夜、喝含糖饮料等习惯,体重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而这些习惯产生影响,会悄悄积累到多年后爆发。
其实,保持健康体重的核心很简单,就是“吃动平衡”。
饮食上,跟着“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吃就不会错:餐餐都要搭配蔬菜,每天保证200-350克水果,别用果汁代替;主食别只吃白米饭、白面条,掺一半糙米、燕麦、玉米等粗粮,既能吃饱又能控制体重;蛋白质优先选鱼、虾、鸡胸肉、豆制品和牛奶,少选肥肉、加工肉;烹饪时记得少油少盐少糖,每人每天油不超过25克、盐不超过5克,尤其要戒掉含糖饮料和夜宵——很多人不知道,一杯奶茶的热量相当于3碗米饭,一顿夜宵的脂肪,可能需要2小时运动才能消耗。
运动方面,不用追求“高强度”,中等强度的活动更适合日常坚持。每周至少凑够150分钟有氧活动,比如每天快走30分钟、每周5次,或者骑自行车、跳广场舞、慢跑,运动时能说话但不能唱歌,就是合适的强度;另外每周加2次抗阻训练,用哑铃、弹力带练一练手臂、腰腹,或者做深蹲、平板支撑,能增加肌肉量,让代谢更旺盛;如果是上班族,久坐1小时后要起身活动3分钟,伸伸懒腰、走几步,避免脂肪在腰腹堆积,每天尽量走够6000步,不用刻意“刷步数”,买菜、散步时顺便就能完成。
此外,家里一定要备体重秤和软尺,每周固定时间测量——比如周一早上空腹、穿轻便衣服时,这样数据更准确,记录下来看变化,比“凭感觉”靠谱;如果已经超重,别想着“快速减肥”,每月减1—2公斤最健康,减得太快容易反弹还伤身体;如果体重过轻,不用猛吃肥肉,餐间加一把坚果、一杯无糖酸奶或一个鸡蛋,配合力量训练增肌,比单纯长脂肪更健康。
体重管理从来不是“短期任务”,而是贯穿一辈子的健康习惯。国家卫生健康委表示,科学监测、合理膳食、坚持运动、良好睡眠和积极心态,是体重管理的“五驾马车”,少了哪一个都不行。
让我们从今天起,别再被“安逸体重”迷惑了。先找出家里的体重秤和软尺,花5分钟测测自己的BMI和腰围,哪怕只设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本周少喝2杯奶茶、多走3次路,只要开始行动,就是在为健康“投资”。毕竟,健康的体重不是数字的“稳定”,而是身体由内而外的轻松——这才是真正的“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