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探寻大熊猫

来源:
2005-09-25 00:00
浏览:
收藏 打印

  9月20日至22日,副市长、市“申遗”指挥长谭向红率市遗产办、林业、建设等部门工作人员,在天全、宝兴两县负责人的陪同下,先后深入天全县喇叭河,宝兴蜂桶寨大水 沟、扑鸡沟等深山林区,为即将开展的联合国专家组进行“大熊猫栖息地”检查评估开路。本报记者随同采访,几天下来,虽然在栖息地内没有目睹大熊猫,但不仅看到了以大熊猫为 代表的动物活动痕迹,而且还看到了珙桐、红豆杉、连香树等珍贵植物。“不虚此行,收获颇丰。”谭向红告诉记者:“考察下来,心中有数,我们对通过联合国专家组检查充满了信 心。”
  牛井:走进了“牛圈”
  9月20日下午,天全县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管护人员王飞、高志华等人又走在巡山路上,目标是一个叫牛井的地方。据说,那里经常有野鹿、扭角羚出没。谭向红决定,所有考察 人员跟随他们进沟考察。
  “注意路上的脚印。”沿着一条无名山沟一路向前,离管护站不远,泥泞山路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脚印,“大的是扭角羚的,小的是水鹿的。”不时还出现一两堆粪便。半个小时 后,一片开阔地带出现在我们面前,只见山梁上闪过一团黑影,一路走在前面的是市建设局副局长蒲正祥,眼尖的他高喊了起来:“扭角羚!”众人随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扭角羚慢慢 消失在丛林中。天全县林业局野保股的负责人高福琼介绍说:“我们曾在这里建过观测点,这群扭角羚大约有50头。”据她介绍,扭角羚过的是“群居”生活,一群扭角羚中有一头 牛,负责同伴的安全。刚才看到的正是头牛,它在山梁上站岗放哨,看到我们过来,便“招呼”同伴走了。
  虽然牛井没有牛,但走过去臭气熏天,似乎走进“牛圈”,方圆几十平方米的地方寸草不生,全是牛屎牛尿,“牛圈”下面紧靠小河沟。高志华告诉记者:“这个地方的泥土含硝 盐,扭角羚到这里不但可以舔食硝盐帮助消化,而且还可以喝水。”
  在牛井,我们还看到了黑熊活动后的痕迹,一段腐烂的木头被它掀了个底朝天,王飞说:“这是黑熊刨食蚂蚁后的残留物。”
  磨房沟:看到大熊猫粪便
  喇叭河蓝水晶宾馆的背后,是一条叫磨房沟的小水沟,“里面有宝贝。”9月17日,高志华等管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大熊猫活动过的痕迹,而且离宾馆不远,只有半个小时的路 程。
  谭向红一听来了劲。沿着山腰一路向前,走了20多分钟,高志华手指着前面的竹林说:“大熊猫的活动痕迹就在里面。”这是一片灌木和竹子伴生的灌木丛,在里面只能猫着腰 穿行,大约走了100多米,果然有一片竹林留下咬过的痕迹,在竹叶上面,有两堆大熊猫粪便。
  看着茫茫竹林,谭向红问:“你们是怎么找到的?”王飞等人说:“县上领导给我们的任务是要尽量找到大熊猫的活动痕迹。联合国专家组在喇叭河的活动只有半天时间,我们只 能在靠近蓝水晶宾馆的地方寻找。大熊猫的生活习惯是随季节的变化,从高海拔到低海拔地方慢慢移动。我们一般是寻找大熊猫的移动路线,再找大熊猫咬食的痕迹,因为除了发情期 外,有‘竹林隐士’之称的大熊猫过的是独居生活,一只大熊猫的活动范围有好几个平方公里。”13名管护人员兵分三路,结果当天就有两路人马找到了大熊猫的活动痕迹。
  大水沟:大熊猫是常客
  9月21日,谭向红一行转战宝兴县。“大水沟有一片低海拔箭竹林,每年长竹笋的时候,有一只大熊猫常常‘造访’这片箭竹林。眼下正是发秋笋的季节,也许我们上山就能看 到大熊猫。”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崔学振有“熊猫局长”之称,在他的带领下,大家走在巡山路上。
  走出大水沟管护站不远,果然就发现了“新情况”,沿途都有大熊猫的粪便。崔学振轻轻地捡起一块,放在鼻子上嗅了嗅:“大熊猫粪便越新鲜越没有臭味。”在他的鼓动下,谭 向红等人像嗅宝贝一样逐一嗅了嗅。遗憾的是,大熊猫依然在与我们“藏猫猫”,没有发现它的身影。
  9月22日,谭向红一行又来到位于宝兴县最偏远的永富乡扑鸡沟,看到了更多的大熊猫活动痕迹。记者高富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