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绿水青山筑牢坚实保护屏障 雅安以“小快灵”立法 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来源:
2025-10-17 09:30
浏览:
收藏 打印

□ 转载自《雅安日报》

雅安因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很多候鸟越冬迁徙的目的地。图为市民在青衣江畔观鸟(资料图片) 黄刚 摄

□本报记者 张婧

10月11日,雨城区高家坝候鸟科学观测与救助站,青头潜鸭、鸳鸯等正悠然戏水。一旁,市鸟类保护与观赏协会会长罗向冰轻声道:“这片区域已记录鸟类41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8种。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会用翅膀投票。”

这群翩跹的精灵,正是雅安生态持续向好的生动注脚。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雅安自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始终坚持“小切口、真管用、有特色、能落实”原则,探索出一条以特色立法护航绿水青山之路。

十年来,雅安创制性地出台了9部实体性法规、1部程序性法规,并通过1项重大决定。这些立法实践既遵循生态文明建设普遍规律,又贴合本地生态保护需求,推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

活水长清

守护河清岸绿美景

雅安因水而兴。奔腾的青衣江与浩荡的大渡河,不仅织就了密集的水网,也奠定这里成为国家十大水电基地的基础。

然而,在“靠水吃水”的同时,一道生态考题也摆在面前。

10月11日,在大唐雅安电力开发有限公司大兴电厂,负责人正紧盯着监控屏幕,查看是否满足最小下泄生态流量值。

什么是生态流量?简单说,就是维系江河生命活力、保障生态系统基本功能不受损害的那道“底线流量”。

难题,源于青衣江流域独特的开发模式。这里的水电资源主要采用“梯级开发”,电站多为引流式或拦水式,这就导致下游电站“喝”多少水,很大程度上要看上游电站“放”多少水。尽管国家层面有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等一系列制度,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法律和政策“空白”,缺乏具体操作细则,让监管效果打了折扣。

“2018年法规立项时,部分河段甚至出现河道减水或断流的情况。”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梅伯鹏表示,青衣江流域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支撑,但水电站生态流量管控乏力,让一江碧水承受了压力。

如何守护好这江清水?2018年,雅安决定通过地方立法,系统性地破解水电站生态流量下泄管控的难题。《雅安市青衣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的出台,不仅是全省首部流域性水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更在全国率先创制了水电站生态流量管控制度,破解因职责不清、法无授权、法无刚性等因素,主管部门管理于法无据,管控乏力的局面,保护流域生态环境。

大兴电厂负责人算了一笔账,生态流量管控后,该电厂每年少发近2500万度电,损失利润800余万元,但换来的是优良的生态环境:“用这些电量和利润,换来的是青衣江的勃勃生机,值得。”

《雅安市青衣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实施后,雅安采用“一站一策”模式,全面完成了全市水电站生态流量值的核定与调整。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工作,各水电站均建立了生态流量在线监管系统,并实现与监管部门联网,总体实现生态流量监测值24小时实时更新显示,确保了监管部门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既实现执法证据及时收集固定,又便于督促整改措施有效跟进。

还清水于河道,见成效于数据。从取证、处罚到执行,各个环节规定明确、衔接顺畅,达到了“以罚促改、以法促保”的立法初衷,青衣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100%。

立法治理并未止步。2019年9月26日,作为《雅安市青衣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的深化与延伸,全国首部村级河(湖)长制法规——《雅安市村级河(湖)长制条例》出台。两部法规相互扣合、相得益彰,推动水环境保护从“全流域治理”向“源头治理”深化,从“主动脉”向“毛细血管”延伸。

自此,全市设立了1000余名村级河(湖)长,“河(湖)长制”持续向“河(湖)长治”转化,探索出的村级河(湖)管护“解放模式”,不仅被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纳入全省村级河(湖)管护体系,于2023年在全省全面推广,其影响力更是走向全国,被水利部作为典型案例纳入高级别培训课程,黄河水利委员会也建议将其经验在黄河流域推广。

“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的打通,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常态,不仅优化了农村人居环境,更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梅伯鹏表示。

点绿成金

法治赋能产业振兴

雅安,一片被茶香浸润的土地。作为全国重点产茶大市,这里茶园绵延、茶事兴盛——茶园面积、茶叶产量与产值稳居全省前列。

千百年来,雅安人种茶、制茶、饮茶,也积淀出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精神内涵,是这片土地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2017年,“四川名山蒙顶山茶文化系统”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是对其文化价值的有力认可。

然而,辉煌的背后,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正面临现实的挑战。

“村上有很多古老茶树品种,但是大家不知道该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而且在当前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浪潮中,因其产量低、管护难,它们逐渐被边缘化。”名山区红星镇骑龙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詹肇杰说。

他的忧虑,折射出蒙顶山茶文化保护中的困境。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调研中发现,蒙顶山茶文化保护存在整体性不强、载体保护不够、利用成效不明显等问题。

“整体保护意识不足,文化挖掘零散不系统。不少承载茶文化记忆的实物已出现损毁,传统手工制茶技艺后继乏人。”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陶炳忠表示,蒙顶山茶作为区域公用品牌,其核心优势尚未完全释放。

2023年11月,《雅安市蒙顶山茶文化保护条例》正式立项;历经一年打磨,于2024年12月经四川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定于2025年3月1日起施行。

这部共五章三十条的法规,从总则到附则,清晰勾勒出保护与发展的法治路径。它首次以立法形式界定了“蒙顶山茶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系统归纳其主要特征;以清单形式明确了茶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与实物载体种类,要求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并公布保护名录,压实各类社会主体的保护责任;针对侵占、破坏蒙顶山茶文化资源的行为创制性设置了行政处罚,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通过设立蒙顶山茶文化资源保护名录与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制度,《雅安市蒙顶山茶文化保护条例》有力推动了茶文化的系统性传承与创新性利用,为“雅茶”品牌注入新的活力——其品牌价值已跃升至59亿元,实现文化保护与产业振兴的双赢。

法规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并非孤例。2023年1月1日,《雅安市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保护若干规定》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保护地方性法规。

截至目前,雅安已建成全国绿色(有机)基地9个,总面积达87.6万亩;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总数达647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特质农品认证数量分别达47个和6个,各项认证数量稳居全省前列。法治的力量,正转化为农业增效、群众增收的坚实成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