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多实干 农田水利谱新篇
汉源县地处我市南部,幅员面积2388平方公里,干燥少雨,年均降雨仅700毫米左右,是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水利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汉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着力解决资金问题,上下联动,强化管理,争取外援,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在国家大力支持瀑电移民的背景下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进一步调整完善了农业产业化的政策,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汉源的水利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治理水患
流沙河旧貌换新颜
流沙河是汉源人民的母亲河,流经全县40个乡镇中的25个乡镇,流域面积达1134平方公里。随着植被的严重破坏,流沙河沿线水患不断,水土流失加剧,大片良田被毁。据史料记载,从1748年到1978年的230年间,共有10000多亩耕地被冲毁,给沿岸的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007年、2008年汉源县迅速启动流沙河防洪堤工程(九襄至富庄段和唐家段),工程分防洪堤工程、土地整治及田间工程两大部分。
“如果不是亲眼看见,我真的不敢相信这么长的河堤被保护了起来,以后再也不怕庄稼被冲走了,闲的时候还可以到河边来走走、转转。”汉源县九襄镇刘家村5组村民唐兴倡曾经体会过眼睁睁看着马上就要收割的庄稼被洪水冲走的心痛。如今,他站在又宽又长的河堤上,眼中透出的,是对这道美丽风景线美好蓝图的憧憬。
2008年6月,流沙河防洪堤工程九襄至富庄段已完工。工程共整治河段约长15公里,河堤长21.7公里。同时,在工程保护区内投入约7069万元实施的河滩地和低产田的整治,共整治土地约5367亩,可增加可防护耕地2.2万亩,其中新增耕地1929亩,施工区6个乡镇19个村74个组群众直接受益。
通过流沙河防洪堤治理开发土地,大大提高了流沙河防汛能力,改善了沿线群众的生活条件,为瀑电移民内安安得进、安得稳、能发展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众人“拾柴”
农田水利建设火热
近年来,为加快汉源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汉源县委、县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逐年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2007年,县财政直接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00万元;2008年,财政又投入300多万元。在政府投入资金的引导下,大大激励了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县委、县政府引导,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兄弟省市大力援建……自去年开始,汉源县集多方力量全力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情况。
以向上争取资金为主,辅以群众投工投劳,汉源2008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4亿元,在农田灌溉、修建防洪堤、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安全饮水方面都有了较大改善。该县新增有效灌面0.27万亩、节水灌面0.29万亩;恢复改善灌面5万亩;完成渠道水毁整治320处、9.6公里;防渗整治各级大小渠道105公里;修复新建防洪堤24.5公里;整治山平塘1口,新建微型蓄水池、窖247口;治理水土流失12.16平方公里;恢复解决了3.28万人,2.3万头大牲畜的安全饮水困难。
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响应中央的号召,湖北省黄冈、孝感、荆州等15个市(州)对口援建汉源23个重灾乡镇,总投资达到1.19亿元,已明确援建的6大项、21小项的水利工程项目预计在今年全部竣工。目前,已经有部分堤防整治工程已竣工并通过验收。
各项工程完工后,将大大增强汉源主要堰渠防渗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证灌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农田基础设施质量的提升,也将开创汉源农田基本建设崭新的局面。眼下,汉源的水利事业正逐步向稳妥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节水高效的供水体系、生态良好的水环境体系、协调发展的水利产业体系的目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