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楼花再开 致富添希望——宝兴县蜂桶寨乡民和村村民王均芬脱贫记

来源:
2017-05-06 10:20
浏览:
收藏 打印

王均芬在检查重楼生长情况。

种好家中的一亩三分地,照料好尚在读书的儿女,看好房子做好家务……在2015年前,这几乎成了宝兴县蜂桶寨乡民和村村民王均芬生活的全部。

如今,当丈夫和长子再次外出务工后,留守在家的王均芬除了种好5亩多玉米地外,还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发展重楼种植上。这项她从2015年开始发展的项目,将成为这个家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扶贫政策惠村民  脱贫生活节节高

4月28日早上8点,给圈舍中的两头猪添加饲料后,王均芬扛着锄头,带上玉米种出发了。

为了种植中药材重楼,王均芬把玉米地从6亩减少到了5亩。留守在家的王均芬是家里的唯一劳动力,她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

“每天差不多要劳作10个小时。”挥动锄头的王均芬小心地避开地中套种的魔芋。

在玉米地中套种魔芋,是宝兴县不少农村地区常见的种植方式。但前两年因为市场行情不好,魔芋种植并未给当地农户带来可观收益。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县农业部门专家对农作物市场行情波动的耐心讲解,让王均芬有了继续种植魔芋的信心。

去年起,市场传来好消息:魔芋收购价格从每公斤2元左右,涨到每公斤2.4元至2.8元。按每亩可产1500公斤计算,可为王均芬带来1万多元收入。

2016年底,王均芬家顺利脱贫,诸多扶贫政策让一家人受益不少。

其中,王均芬的女儿在市区某职业技术学校读书,去年依托教育扶贫政策享受到每年1500元的生活补助。王均芬的儿子先后两次实现就业,都是通过相关部门的扶贫政策获得的。今年初,王均芬的儿子成功考取中级焊工证书,通过“送岗位下贫困村”,他顺利在成都一家企业实现再次就业,“每个月包吃包住,工资有5000多元。”王均芬说。

勤劳耕耘求发展  种植重楼添信心

临近中午,王均芬完成了最后一片玉米地的播种。随后,她来到家旁的一片土地中。

地里种的,是王均芬从2015年起开始发展的重楼种植项目。因为是非标准化种植,地里种植的重楼略有些杂乱,高的约20厘米,矮的4—5厘米。

由于开始缺乏资金,王均芬只能从大山中采集野生重楼苗,解决迈出第一步的难题。正因如此,好不容易将零星栽种的重楼发展至0.5亩,王均芬对这些重楼苗呵护有加。

此前,王均芬按照从“农民夜校”学来的技术,对重楼苗逐一喷洒药物。白霉病是重楼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且发病后无法根治,若管护不当极有可能导致连片绝收。

王均芬一株一株地检查,几乎看遍每一片叶子。半个小时后,王均芬长长舒了一口气,除发现并摘除的几株病苗外,其余重楼苗均保持了较好的生长状态。

王均芬还特别提到了一个人——唐元德,他是联系民和村的一名农技员。

今年3月,下乡入组入户指导农业生产的唐元德,得知民和村4组有村民发展重楼种植时,他专程前去了解种植情况。在现场,唐元德传授王均芬种植要领,并留下联系方式。

此后的1个多月时间里,王均芬多次与唐元德联系,及时解决了种植中遇见的问题,获得了不少种植重楼的诀窍。

“距离收获的季节不远了。”看着茁壮生长的重楼,王均芬满怀信心。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孙振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