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情资源 弘扬历史文化——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加强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搭建各类平台,让省内外作家和本地作家及文史爱好者创作更多雅安地情文章;打造社区(村)历史文化馆,通过史志“七进+”等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地情资源……
近年来,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地方志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三个服务”理念,加强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多措并举收集、整理、撰写我市红色资源、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地情文章报送到“方志四川”、四川省情网、学习强国等平台,并积极开展系列史志“7进+”活动,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涵养文明新风,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市民在雨城区西大街社区历史文化馆参观
提供传播平台
收集整理地情文章
“雅安的藏茶,真是茶中英雄。雅安藏茶的厚重沉着,它的浓烈芳香,既能喝出春天的蓬勃,又能体会到岁月的悠远。它是提神提气之茶,是解困解乏之茶,是唤醒灵魂之茶,是叫人不可一日无此的深情之茶。”
这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荆歌发表于《雅安日报》副刊《新雅州》的作品《好山好水出好茶》。荆歌在文章中不仅盛赞了雅安藏茶,对蒙顶山茶等茶也很赞赏,他在文章中说“雅安是那样令人难忘!”“因为,雅安的茶,那是真好!”
像荆歌这样的外地作家的作品在雅安本地媒体发表的例子,还有很多。
这得益于市地方志编纂中心与本地党报《雅安日报》合办《新雅州》专刊,以这个平台吸引知名作家来稿。《雅安日报》副刊《新雅州》内容以反映雅安历史文化为主,每周一期。
除荆歌外,还有文化学者、作家蒋蓝的《二郎山:从盆地通达天外》《贾荣轩与飞仙桥》,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江惠仁的《蒙山茶本身》,著名作家、画家王祥夫的《蒙顶说茶》等。
这些作品都是反映雅安历史人文的佳作,既丰富了地情文章稿源,又提升了雅安历史文化的知名度。
“除了吸引外地作家投稿外,我们也在发动本系统人员结合工作积极撰写地情文章!”市地方志编纂中心相关负责人说,2022年初,下发了《关于
近年来,全市方志系统整理撰写了《金鸡关的前世今生》《雅安东汉石刻的文化价值》《茶马古道与雅安》《宝兴藏乡文化》等文章来宣传雅安地方历史文化;精心提炼郭万俊(清末内阁中书大臣)、吴之英(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书法家)等雅安籍历史文化名人的家风家训来倡导良好家风,为传播雅安声音、讲好雅安故事贡献了史志力量。
同时,市地方志编纂中心组织“土专家”撰稿,按节点报送地情文章。与市文联、市作协、雅韵诗社合作,组织一批有乡土情怀的“土专家”,在重大节庆或重要传统节日撰写报送地情文章,讲述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在八一建军节前夕报送《老红军孔庆锁的爱情故事》《王伯君:退伍不褪情怀的退伍军人》,在中元节前夕报送《中元感恩(组诗)》,均被《方志四川》采用。
打造育人基地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月15日,我市首个社区历史文化馆——雅安市雨城区西城街道西大街社区历史文化馆建成揭牌。
在西大街社区历史文化馆,展示有雅安老城、西城烟火、红色大事记、苍坪山下的红色电波等文字和照片内容,陈列着具有年代感的电报机、水壶、电话、各类票据证件、收音机等老物件。
西大街社区历史文化馆,既是承载城市记忆的史志“七进+”示范点,也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层方志馆。
市地方志编纂中心为提升读志用志水平,切实做好“三个服务”,推进方志馆建设,在各县(区)打造有方志阅览室功能的社区历史文化馆,并不定期举办各种地情展览、讲座等活动,积极打造弘扬传统文化的窗口、教化育人的基地、记录历史的宝库和留住乡音乡愁的精神家园。
据介绍,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多
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编纂、出版可读性和实用性强的《雅安市情》《雅安名胜概览》《雅安市红色旅游指南》《雅安党史故事集》《石棉县地情文集》等地情读物,既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党员干部一致好评,又丰富了地情文章的报送素材。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开发《雅安地方历史》《红军长征在雅安》《牢固树立看齐意识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青年习近平身上汲取榜样力量》等精品课程,在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市委党校、市国资委、雨城区东城街道新康路社区等单位系统广泛宣讲,受众达2万余人。
据统计,在全市地方志工作者共同努力下,
下一步,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将继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地情资源,形成一批宣传雅安、推介雅安、反映雅安地方特色的地情成果,当好历史文化的守护者、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民族文化及本土文化的挖掘者,为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贡献史志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陈怡 本报记者 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