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峰峡模式 雅安旅游创造的奇迹
“新千年的第一个春节,是雅安历史上人气最旺的春节……每天约5000辆车穿过雅安城区,皇冠、雅阁、凯迪拉克、奔驰……一辆辆高级轿车在通往碧峰峡的弯弯山道上鱼贯而行……”这是刊发在10年前《华西都市报》上的一段文字,描述了当时碧峰峡景区游人如织的情景。
翻开10年前的《雅安日报》,诸如此类描述碧峰峡景区火爆场景的新闻报道还有更多。
2000年,“碧峰峡模式”横空出世,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刮起了一阵旅游热的“旋风”。随着这股“旋风”,很多人认识了雅安。
10年前
碧峰峡模式在争议中出炉
2000年以前,碧峰峡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沟,当地人称为“烂草沟”。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村民,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坡的生活,收入全靠土地,靠旅游增收,他们从未想过。
1992年,成都万贯集团先后到峨眉山、都江堰、黄山等地考察旅游业。1994年,公司老总以游客的身份,数次到雅安考察,雨城区下里镇(现碧峰峡镇)的山沟沟吸引了万贯集团的目光,公司决定在这里投资开发旅游。
1999年春天,大型机具开进了这片山沟沟。当年12月,山沟沟焕然一新,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碧峰峡的名字在全国叫响。
新千年第一个春节,大量外地车辆涌进雅安,驶向碧峰峡景区。一时之间,碧峰峡景区和周边区域、市区住宿、餐饮异常火爆,很多找不到住宿的游客,只得连夜返回或者在车上过夜。
碧峰峡就这样“火”了!
在这“火”的背后,除了碧峰峡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还有一种革新模式带来的强烈冲击,这种模式被称为“碧峰峡模式”——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三权”分离的旅游开发模式。
当时的雅安地区与万贯集团正式签订碧峰峡景区经营权转让协议时,还不断遭到质疑之声。这样的模式在国内没有先例。但改革总需要大胆尝试,“碧峰峡模式”就在争议声中出炉,雨城区下里镇(现碧峰峡镇)的山沟沟因此一举成名。
10年后
碧峰峡景区享誉天下
如今,碧峰峡景区周边的许多村民已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碧峰峡景区开发带来的联动效应已超过人们当时的想象。
如今,碧峰峡景区已成为全国旅游者的重要目的地,国家4A级景区,亦是周边农户致富的摇篮。
数据显示,2000年,碧峰峡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00万元,此后几年,景区综合收入连续翻番,一时被称为旅游界的奇迹。
截至今年,碧峰峡景区已接待游客近700万人次。今年,进入碧峰峡景区的游客有60万人次。
10年来,先后有中央电视台、香港电视台和日本、韩国、英国的电视台前来采访,新华社、《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和美国《华尔街日报》等国内外报刊前来报道。
2003年12月,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正式开园,碧峰峡迎来了更多游客。“碧峰峡模式”给雅安不仅带来了旅游经济的增长,更带来了对外开放的理念。
而今,翻开当年关于“碧峰峡模式”的新闻报道,从中依然能感受到当时对于“碧峰峡模式”的热情追逐和讨论,这种模式不仅是雅安旅游发展的新起点,更是四川,乃至国内旅游产业革新的开篇史。记者夏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