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儿童茶山走失,雅安民生救援队启用热成像无人机搜寻成功—— 一场4小时的特殊营救

来源:
2025-04-10 09:56
浏览:
收藏 打印

□本报记者 石雨川 李丽

“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4月7日傍晚,名山区蒙顶山镇双田村村民周先生手捧一面“热心寻亲现真情 无私奉献传美德”的锦旗,向雅安民生救援队的队员们鞠躬致谢。

24小时前,这支民间救援力量依托热成像无人机技术,在茶园密林中,仅用4小时就完成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特殊营救。

告急:

4岁儿童“静音走失”

时间回到4月6日18时,名山区蒙顶山镇德福社区民生社会服务中心响起紧急求助电话:“4岁的小林(化名)跟着奶奶采茶时走失了。因为孩子有听力障碍,听不到也说不了话。”接到周先生带着哭腔的求助时,孩子已经走失约3小时。

雅安民生救援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20名队员携带1台热成像无人机、强光手电等专业设备,迅速完成集结,向着双田村植被茂密的茶园林区火速挺进。

“有听力障碍的儿童无法发出声响,必须在天黑前锁定大致范围!”民生救援队负责人张军在行进途中部署战术方案,将队伍分为无人机侦察组、地面搜救组和后勤保障组。

彼时,山风渐起,茶园丛中密布的荆棘和陡峭的地形,让搜救工作充满未知风险。

20时30分,热成像无人机腾空而起,搭载的红外镜头穿透渐浓的夜色,联合公安在5平方公里范围内扫描温度异常点。

21时50分,无人机操作显示屏突然跳出黄色光斑——在茶园旁的树林里,一个蜷缩的热源信号正在闪烁。

“坐标锁定!东经103.16度、北纬30.11度!”地面搜救组立即循着坐标挺进,拨开齐腰深的刺藤后,发现满脸草屑的小林抱着膝盖坐在茶树间,却因听力障碍未发出任何声响。救援队队员黄涛半跪在湿冷的泥土上,在手机灯光下,轻抚孩子的后背,小林紧攥的手指慢慢松开,勾住黄涛的衣角。

归途:

接力怀抱传递无声温暖

夜间山路险峻,3名队员组成“护送专班”,以轮流怀抱的方式护送小林下山。

22时20分,当手电筒的光束照亮周家院落,守在门口的周先生夫妇踉跄着扑上前,看到孩子无恙,瞬间泪如雨下。

“回来了!回来了!”围观群众的欢呼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有人悄悄抹起了眼泪。

周先生紧紧抱住孩子,哽咽着对救援队员们说:“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们,孩子走失的那一刻,我的心都碎了。你们这么快就找到了他,真的是我们的救命恩人!”他的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

“下午3点发现孩子不见时,太阳还明晃晃照着茶山。”周先生攥着孩子沾满泥巴的外套抽泣道,“茶园后山岔路多,村里的人帮忙找了3个小时,连个脚印都没发现,当时我的腿都软了,脑子里全是孩子蜷在某个阴冷角落的画面……”直到傍晚,他抖着手拨通了雅安民生救援队的电话。

“其实这次能快速锁定位置,多亏了科技助力。”谈及救援过程,张军指着无人机设备说,此次救援中,热成像无人机发挥了关键作用:传统夜间搜救依赖人力摸排,效率低且易遗漏,而无人机的红外镜头能穿透植被,快速锁定人体热源。科技之外,队员们对林区地形的熟悉程度也很重要——哪里有陡坡、哪里有山路,这些经验数据都储存在他们的脑子里。

在雅安民生救援队的荣誉墙上,新挂的锦旗与10余面旧旗交相辉映。这支成立8年的民间队伍,累计参与各类搜救任务120余次,挽救生命10余人。“每次看到走失者与家人团聚,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张军摩挲着锦旗边缘的流苏,想起护送途中黄涛给他讲述的一幕:小林伏靠在队员们的肩头,把脸贴在带着体温的救援服上,渐渐露出安稳的神情。

当被问及为何在深夜搜救中能够始终保持耐心,张军表示:“搜救走失的有听力障碍的儿童,是对生命的无声承诺。我们多快一分钟,孩子就少一分危险。科技与人力的配合,为无声的生命撑起安全网。”暮色中的茶园密林里,无人机的红外光点与地面搜救的手电光束交织成网,正如锦旗上的烫金大字,默默诉说着民间救援力量“以光为引,向爱而行”的初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