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考”首个汛期 《雅安市自然灾害应急避险若干规定》表现如何?
石棉县新民藏族彝族乡在每户转移群众的门口贴上封条,进行信息登记
9月10日,石棉县新民藏族彝族乡人大主席马云城和防灾监测网格员前往地灾隐患点,日常查看情况。
“9·5”泸定地震后,新民藏族彝族乡的山体变得松散,为了度过今年震后首个汛期,乡上为36个地灾和山洪点
他说的“指南”,是2022年12月20日起施行的《雅安市自然灾害应急避险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这是全国首部地级市层面关于自然灾害应急避险的地方性法规,是贯彻落实习
弥补上位法不足
抢抓避险转移“黄金期”
“市、县(区)人民政府在组织自然灾害应急避险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组织人员撤离自然灾害威胁区域;情况紧急时,可以采取必要的防范性、保护性措施,组织避险疏散……”《规定》共计19条,将应急避险的重心,放在自然灾害有发生的现实可能性而还没有实际发生,或者自然灾害已经发生
为何要前移重心?
但雅安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暴雨、山洪、泥石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历次的抢险救灾让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清醒地认识到,
“如果将行之有效的自然灾害防灾避险措施经验,提炼固化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为自然灾害应急避险工作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这对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王琼说,市委主动提出立法需求,2020年起,《规定》被纳入到地方立法事项,其
《规定》将应急避险的时间前移,是对应急避险现实需求的回应,特别是针对我市洪涝、地质灾害较为突出,且从事野外作业的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学校、医院、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经营管理单位,遭受该类自然灾害危害可能性较大,人员避险转移难度较高的特点,重点明确了此类主体防灾避灾的主体责任和法律责任。
“法规也加强了相关部门对其防灾避灾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强化了各类主体在应急避险中的配合意识和应对能力。”
形成工作合力
村民避险意识增强
“24小时内我县所有乡镇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较高(黄色预警)。请所有乡镇(街道)和县地灾指成员单位扎实做好提级响应……”指着手机里的预警信息,芦山县思延镇人大主席曹新茂说,“我们做到了应转尽转、应转早转。”
从预警信息发布到转移群众,市、县(区)、乡镇(街道)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各类主体在应急避险中各司其职、各履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应急避险工作合力,实现了应急避险的闭环管理。
在预警信息发布后,各县(区)、乡镇(街道)及时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把预警信息传递给辖区内所有防灾责任人、监测员,确保“喊醒”“叫应”。各防灾责任人、监测员及时转移所辖范围内群众,同时做好安置点服务工作。群众按照“应急避险明白卡”“防灾减灾明白卡”要求,积极配合安排,主动应急避险。
在实施《规定》的过程中,群众主动避险的意识也逐渐提高。
今年7月,新民藏族彝族乡海子山村村民蒲树强发现,自家田地旁的倪家沟(小地名)边坡前缘垮塌,沟道被堵,裂缝变大,他立即将情况上报。当地技术人员核查后,确定该处为新增小
对新地灾隐患的发现和应急处置,也让附近村民成功避险。8月初,倪家沟发生了小
“今年8月全乡转移群众22次,但群众对疏解没有抵触情绪,疏解意愿更强了,坚决做到不安全不返回。”马云城说。
完善工作机制
应急应对能力全面提升
《规定》建立了四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工作体系,全市应急应对能力全面提升。
今年以来,我市加强监测预警,严格落实“一日一会商、一日一调度”机制,将山洪灾害危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建设工地营地等防灾责任人纳入预警体系,逐级落实预警“叫应”机制。
数据可见一斑。进入防汛期以来,截至9月11日,全市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41期,市级启动三级防汛响应1次、四级防汛响应3次,与三大运营商合作在全网分级发布3-6小时短临预警、暴雨预警等信息,努力打通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
不仅如此,我市全力构建“1+2+30”应急救援体系、“8+30+N”应急避险体系和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形成了“区域应急救援雅安基地为核心、南北救援中心为两翼、30个乡镇片区应急救援中心全域覆盖”的应急救援格局;统筹推动市、县、乡镇以及555个村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面建成市、县、片区、乡镇四级物资储备体系。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吴潮海介绍,下一步,
程康 杜亮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