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文化脉络 焕发乡村新气象 ——雨城区上里镇全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有“清代立交桥”之称的上里高桥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
2023年12月5日,全省乡村文化振兴现场推进会在自贡市富顺县举行,会上公布了2023年四川省乡村文化振兴省级样板村镇名单,雨城区上里镇作为省级样板镇代表上台接受奖牌。
近年来,上里镇依托文化振兴,推进乡村振兴,通过用文化“铸魂”,为乡村“塑形”,坚持以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为抓手,以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试点建设为载体,打通文化振兴的“最后一公里”,全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挖掘文化资源
上里镇初名“罗绳”,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也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边茶关隘。自古以来,茶文化、红色文化、五家文化、孝文化在上里交相辉映。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五甲口场(上里镇旧称)被纳入川藏茶叶贸易市场体系,上里镇成了贸易中心。就在这一年,周边百姓集资修建了一座几乎与水面齐平的石桥,当地百姓称之为“平水桥”;清嘉庆年间,五甲口场的众多商户共同出资修建了横跨白马河东西两岸的高桥。高桥为石质、双敞肩、三拱平桥,桥两侧肩部设计为方形,旱时可上下通行,涝时可泄洪,因此又形象地称其为“清代立交桥”。
桥的修建也是五甲口场商贸往来兴盛的直观反映。“家家都有传奇,户户都有精彩”的“五家文化”也成为五甲口场上的一段佳话。
1935年,红军进入雅安,后勤部队驻扎上里,在这里成立“认真、德诚、紫光、崇安”4个政治部,建立地方苏维埃政府,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活动。驻扎上里的红军后勤政工宣传部队以上里为中心,配合战斗,在上里的一些石碑、石壁、石柱、石桥錾刻下116幅宣传标语,打响一场又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宣传战。上里的老百姓争相报名加入红军。据统计,当时上里父送子、妻送夫、兄弟姊妹共同参加红军的就达189人。
明清时期,雅安藏茶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茶叶贸易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出于商人的职业特性,韩氏两代先祖,于清康熙三十二年春(1693年)相继从陕西泾阳县,带着家乡出产的土布,辗转来到了水东乡五甲口场,也就是今天的上里古镇。从此在这里“垒灶建屋”,并开创了家族的茶贸基业。上里五甲口场被纳入川藏茶叶贸易市场体系后,韩家老宅院也成为基层市场内加工、储存、中转运输藏茶的临时处所。
追溯藏茶文化历史,韩家老宅院具有标本性意义。
上里古镇有保留完好的明清风貌吊脚楼式建筑,在温润的雅雨中韵味十足,让人心静神安。而在始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宋乾道元年(1165年)诏封的“渊泽侯”白马泉旁,白马涨泉时“哒哒”的马蹄声,让人心潮澎湃。此外,“九世同居”牌坊、二仙桥、双节孝牌坊等保留下来的文物,成为上里镇文化璀璨的最好见证。
雨城“四雅”——观雾、听雨、望鱼、等泉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游客前来打卡,其中,听雨和等泉都必来上里。
触摸乡土肌理
弘扬传统文化
近年来,上里镇因地制宜,立足乡村实际,把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农村农民发展需求等结合起来,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动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丰富表现
上里镇以上里古镇为核心,常态化开展茶马互市巡游、古镇背夫行为艺术、浣女洗衣、川剧演绎、龙狮灯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传承古镇历史文化遗产,受到游客的青睐。
年猪叫,年快到。颇具上里镇地方特色的杀年猪习俗,通过祭神、祈福、巡游活动、杀年猪、吃年猪宴(俗称:“喝血汤”)、灌香肠、熏腊肉等热闹的活动,继承、传承、发扬传统民俗,让渐行渐远的农耕文化获得更多人的认同,也让传统年味更加浓郁。
舞狮,旧时称“太平乐”,上里镇的上里杨氏宗亲狮灯被收录进了雨城区第四批区级非
在上里镇,还有一座拥有“美丽弧线”的清代石拱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二仙桥。为避水患,二仙桥设计为大跨度单拱,其造
依托丰富的资源,上里镇按照“山水——写生——消费——产业”的发展思路,健全写生基地配套设施、打造写生风情特色街。平均每年有30万人次的美术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专家教授、学生到这里采风创作,上里也被四川省美术协会指定为“四川省美术协会创作基地”。
时间的车轮缓缓向前,五甲口场在岁月的变迁中,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上里古镇无不围绕一个“古”字展开,古泉、古塔、古树、古桥、古牌坊……历史的积淀让它独具魅力。这里也被《山嫂子》《张思德》《我爱你中国》等多部影视剧选为外景拍摄地。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
上里镇依托丰富且集中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开设红色“微党课”,以鲜活的实物教材、生动的革命故事传承发展红军长征文化,上里镇红军石刻标语碑林创建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讲好“五甲口”家风故事,传承家风文化;签订倡议书,引导群众参与家风建设;收集各类好家风,以传承家风家训推动乡村文明建设步入新台阶。同时,充分发挥村史馆“小课堂”教学作用,把村史馆作为展示文化、传播文明的载体,更好地留住乡愁、凝聚人心,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增强文化自信
推进乡村振兴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乡村文化自信与乡村文化振兴是相互促进与相辅相成的关系。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文化创造和实践的主体。
上里镇以四川省第三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为契机,让农民在“产业旺、文化兴”中站“C位”、唱主角,用不同的
2023年12月5日,全省乡村文化振兴现场推进会在自贡市富顺县举行,会上公布了2023年四川省乡村文化振兴省级样板村镇名单,上里镇作为省级样板镇代表上台接受奖牌,上里镇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新进展。
打好“文化牌”,补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是当务之急。此外,按照“1+5+N”的提质增效总体要求,提升打造“含静斋”文化综合体,同步完善9个村文化室配套功能,并以此为中心推动辖区内9个村的农家书屋“微改造”,进一步激发群众阅读兴趣,让农家书屋成为“智慧屋”“加油站”。
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干,关键在人。上里镇在选调生、第一书记、地方乡贤等力量中发展文化顾问,通过开展“乡村学堂”,邀请专家学者、“土专家”对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等进行培训,将乡村课堂和实地教学相结合,让村民文化知识与致富技能同步学习,全力提升群众整体素质,为乡村振兴发展人才“蓄水池”。同时,上里镇还积极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尚、汇聚乡村正能量,让文明新风吹遍上里。
乡村文化蕴含着培育文明风尚、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上里镇以文化繁荣赋能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赋予了更多可能。
本报记者 胡月
川剧变脸在上里镇上演
水墨上里
上里古镇韩家大院
印象雅州·春日上里文艺活动
雨城区上里镇年猪节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