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 抢占熊猫文化制高点

来源:
2012-11-23 10:10
浏览:
收藏 打印

焕然一新的熊猫古城   王君 摄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战略总部署,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到同等重要的高度。与此同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而“生态文明”一词对于雅安人民并不陌生,在雅安人民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去10年里,已经得到成功的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要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把雅安初步建设成为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而这一战略目标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高度一致。

  今年,是我市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的破题之年,目前,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这一战略目标快马加鞭搞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记者走进我市部分县区,去探访其在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为建设国际生态城提供现实样本。

  当前,正值赏红叶的最佳时期,说到赏红叶的好去处,那就不得不提到雅安的宝兴。10月25日,红叶节如约而至,一时间,宝兴县城车水马龙、人潮如织,而在漫山红叶的映衬下,游客们也惊奇地发现了一个不同于往日的宝兴县城——经过精心打造的熊猫古城揭开了神秘面纱,正式开门迎客。

  熊猫古城是宝兴县创造性贯彻落实省、市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和主推“熊猫旅游文化”等战略部署的重大成果,是首个由县城主城区打造而成的国家3A级景区。

  行走在熊猫古城内

  仿佛在画中游一样

  “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一点都不像我印象中的宝兴县城了。”成都游客闫晓龙在10月底的时候,与朋友一起到宝兴赏红叶,当踏进宝兴县城时,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城门、朴素淡雅的川西仿古民居、古韵十足的石板路以及无处不在的熊猫元素……这一切的变化都让闫晓龙惊叹不已。

  原来,喜欢自然风光的闫晓龙并不是第一次到宝兴,2008年的时候,神木垒景区刚刚对外开放,闫晓龙就曾慕名到宝兴一游。

  “那时候的宝兴县城房子看上去破破烂烂的,街道又窄,路面又脏,而且整个县城感觉实在是太小了,没走几步就逛完了。”闫晓龙说,今年再到宝兴,宝兴给了他和朋友一个大大的惊喜。

  “现在的熊猫古城,不仅环境变美了,文化氛围也更加浓厚了,行走在古城内,仿佛在画中游一样,处处都是美景。”有这样感叹的并不是只有闫晓龙一人,几乎每一个到宝兴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而对于生在在宝兴的人感受就更加深刻了。

  熊猫文化为魂

  大手笔打造古城

  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与大熊猫之间难舍难分的不解情缘,决定了宝兴在全省乃至全国熊猫文化旅游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也决定了宝兴打造“熊猫旅游品牌”具有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

  在四川推出“天下四川·熊猫故乡”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雅安将城市名片定位为“熊猫首都·生态天堂”的大环境下,宝兴县如何发挥大熊猫这一优势,抢占熊猫文化制高点,打响“熊猫老家”的城市名片呢?

  2011年,宝兴县积极主动融入全省、全市旅游发展大格局,确立了“熊猫古城”的城市定位,以熊猫文化为灵魂,引入古城理念和元素,着力打造具有世界特质、具备4A级景区标准、蕴含浓郁熊猫文化的熊猫古城。

  去年以来,宝兴县坚持“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打造、高标准建设”,依托宝兴优越的生态资源和文化特色,以熊猫文化为灵魂,凸显宝兴山水宜居城市的特色和魅力,突出体现产城一体,按照4A级景区标准和《雅安市宝兴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对熊猫古城景区进行了高标准规划。同时,整合项目建设资金16亿元,结合城乡风貌改造,以川西民居风情和熊猫文化为灵魂,以项目带动为支撑,以重点地段、重要区域和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大手笔推进熊猫古城打造。

  首席记者 康君

  他山之石

  水磨模式

  汶川生态新城 西羌文化名镇

  汶川县水磨镇是灾后重建的典范,作为广东佛山的对口援建地,在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佛山援建工作从推进水磨镇产业转型、环境转型、文化转型等多方面入手,仅仅两年时间,就使水磨镇从一片废墟中涅槃重生,一跃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

  “5·12”汶川特大地震前的水磨,是一个默默无闻,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较为集中的小镇。援建工作自2008年8月开展以来,就跳出“房倒修房、路坏修路”的缝缝补补,立足长远发展进行规划布局:“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的定位确定之后,搬迁高耗能高污染工厂,打造寿溪湖核心景观,逐步修复水磨的生态系统功能;与此同时,“造城运动”全面展开。原先的破败小镇变成了以六桥飞架和道路网络为骨架,以学校、街道、医院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为主体,以寿溪湖、春风阁、西羌汇等为标志的滨湖山地新城。

  佛山援建水磨创造的种种奇迹,使水磨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被第三届世界文化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精品文化旅游景区”。

  首席记者 康君 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