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村相融 绘就业兴家富人和村美新图景——汉源产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来源:
2014-08-04 08:56
浏览:
收藏 打印

美丽的前域乡白鹤集镇


双溪桃花娇红烂漫


日益兴起的乡村旅游业


汉源县有机农业核心示范园区

  如何让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农民真正富裕起来?汉源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指出,“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大机遇,做好生态文明示范大文章,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把新村建设放在实施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中去把握和推进”,“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产村互动相融”……为汉源指出了一条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之路。

  规划引领项目推进 实现三产互动融合

  有了产业支撑,农民的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的面貌才有改观,农业发展才有前景,整洁村容、和谐邻里和文明乡风才能跟进。近年来,汉源县始终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城乡,调整充实整村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结合全县“十二五”规划,按照“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十年创一流”的总体要求,科学制定了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新村聚居、乡村旅游、工业园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专业规划。

  汉源县紧紧围绕新村和产业两大要素,以项目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整合通村公路、小农水、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沙漠化治理等项目资源,资金打捆使用,配套完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塑造新村风貌,美化人居环境,打造以旅游为核心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围绕农业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效益化,大力发展以建设高端、有机、生态、观光等提质增效的现代农业、立体农业、大棚蔬菜种植,大力发展经果林、中药材种植基地,建立特色产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群众致富增收。同时,壮大“第一车间”,做大“第二车间”,提升附加值,延长产业链,通过培育食品加工业龙头企业,企业扶持农业,带动农业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产业互动互融发展。通过绿满汉源、农村公路大会战、小农水建设、有机生态观光农业基地等一系列战役,汉源县农业基础设施、产业规模进一步夯实和壮大,全县农业由单一化向立体化、多元化、效益化发展,工业向园区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旅游业向景观化、生态化发展。农民果树实现了一树几卖,不但解决了政府要绿化、农民要效益的问题,同时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旅游,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现在的汉源,农业有依托,工业有基地、有发展,旅游有看点、有体验、有吃住、有购买。

  短短几年,双溪乡申沟村就从“有女不嫁双溪汉”的穷乡僻壤,华丽转身成为全省生态优美示范村镇,并被农业部列入“全国最美乡村”创建单位,实现了产村相融嬗变的经典模式。

  申沟村位于大相岭南麓的中高山地区,原是全县最穷的村子。 2011年开始,汉源县抢抓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机遇,将申沟村纳入了全省“五十百千”示范点工程,依托万亩优质白凤桃基地打造,对申沟村进行新村建设整体打造。对140多户农户、一所中心校、一个村活动室近10万平方米房屋进行风貌塑造,庭院硬化、绿化、美化,建设了生态观光旅游道路、停车场、林间憩息亭、翠隐廊、览胜台和观景梯道,恢复了水磨坊、水碾坊等景点设施,打造了20余家农家乐。整合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小农水、一事一议、石漠化等各项资金,打捆使用,将全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村庄环境、社会事业等整体推进。全村272户农户新建和改良白凤桃2000亩,大规模种植双喜红无毛桃、汉源甜樱桃等水果,成片规划、成片栽植、成片管理,彻底改变了申沟村产业“小、散、杂”的局面。

  在此基础上,双溪乡依托全县花卉节、品果节等会节品牌,将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自主举办“桃花节”、“蟠桃会”等一系列会节活动,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迅速提高申沟村的知名度,每年吸引省内外游客2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0万元。

  如今的申沟,桃园小道曲径通幽,水磨坊、水碾坊趣味无穷,桃林腹地憩息小亭,竹林深处曲折回廊,青石小桥架于潺潺溪流上,观光梯道直上山顶……经过打造,申沟村徐徐展开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美丽景象:万亩桃园从山坡延伸到谷底,花开时节,色若凝霞,满目香花娇红烂漫;挂果时节,仙桃累累,万树寿果压弯枝头。生态、自然、秀美的申沟村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了“环境优美村庄”。

  申沟村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一、三产业有机相融,使得申沟白凤桃产业实现了二次飞跃。

  2013年10月,汉源县启动产业环线建设,申沟村群众积极响应,主动调出土地300余亩,涉及林木3万余株,所有的实物补偿均由村民内部自行调整解决。在村民的全力配合支持下,短短2个月,申沟村打通了境内23公里的产业环线,将双溪乡的千亩栗林、万亩桃园和大樱桃基地等各处景点连成一线,既方便了沿线群众生产生活,又畅通了游客旅游线路,跻身为汉源县“百里花果长廊”精品路段,为申沟村的再次飞跃注入了强劲动力。

  抢抓重建机遇 新村建设促产业发展

  汉源县紧紧抓住重建机遇,认真按照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五位一体”,以优先考虑民生问题为出发点,体现农村特色和田园风光综合配套的要求,按照“山水田园、花海果乡”的理念,围绕城镇体系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修复、特色产业发展等重要内容展开科学重建,将农房重建置于新村建设的总体方案中实施,将产业重建置于工业园区的总体方案中实施,既体现农村特色和田园风光,又有汉源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情。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新农村建设;围绕旅游业统筹规划建设以县城萝卜岗为中心的环湖区域和沿国道108线、流沙河沿线“一点两线”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建设“古城清溪”文化休闲度假区域、“花海果乡”乡村旅游度假区、“水映新城”城市田园度假区、“乐活山乡”山地农业观光区、“丝路古风”文化风情度假区和“汉水流域”现代农业体验带。

  新村建设点按照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条件。条件成熟的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1+N”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彻底改变“破、旧、烂”和“脏、乱、差”的现象;开展生态工程建设,推广人工湿地和“微田园”模式,建设生态田园新村;培育发展循环农业产业,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力度,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打造美丽家园。汉源县九襄镇三强村新村聚居点是汉源县灾后重建16个新村聚居点之一,被列入省级新农村示范点。聚居点占地19亩,建设容量为30户、124人,由政府统一规划建筑风貌和基础设施,群众按照统规要求自建农房。总体规划以“产村相融”为基本理念,围绕新村和产业两大要素,整合各种资源,配套完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塑造新村风貌,美化人居环境。该新村聚居点与重建户原宅基地相比,节约土地3.2亩,建成后所有重建户原宅基地和进户路除部分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其余全部复耕。聚居点建成后依托现有产业优势,打造星级农家乐,借助“花、果”会节效应,将农业生态产业效益化,实现“产村相融”建设目标。按照配套设施现代化原则,该聚居点高标准设计配套新村基础设施、环境设施、乡村旅游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仅配套完善道路、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还将引入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实现生活污水再利用,并结合之前已打造好的九襄镇“1+N”综合体、花神广场、停车场,实现配套设施现代化。

  三强村上世纪80年代以粮食、水果种植为主,近年来新增桃子、枇杷、杏子、李子、樱桃等优质水果品种,农作物以优质水稻、蒜薹为主。目前,该村已经建成以经果林为主的绿色无公害优质水果基地,并促成一、三产业互动发展的立体观光农业旅游景点,“花、果”会节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现在走进三强村,淡黄色外墙、棕色屋顶瓦,风貌、格调、色调和谐统一,广场周边的小溪、古亭、休闲长廊、梨园游道等设施,与新村聚居点形成了联户成景、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的农村新貌。

  花神广场中央的“1+N”综合体大楼里,书画展、特色农产品展等深受游客热捧。三强村新村聚居点外的梨园游道上,小吃摊点组成的美食一条街人头攒动,游客开心地品尝着汉源特色美食。据汉源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仅2014年梨花节5天时间里,万亩梨园就吸引游客14余万人次,全县旅游经济综合收益7700余万元。

  此外,汉源县结合旧房改造项目,加强农村改厨、改厕和风貌打造,实施进户路硬化并打造特色鲜明的农家“微田园”。同时,尊重群众意愿,保持自然原始村落状态,房前屋后有产业,产业围绕房屋转,将全县农村建设成为“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带动县域新农村建设上档升级。 姜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