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家门口的好学校”之雨城区中里镇中心小学
五彩教学楼、标准塑胶跑道、充满童趣的儿童乐园、设施齐备的功能室……在雨城区中里镇,有这样一所现代化的乡镇学校——中里镇中心小学。
两次大地震 重建获新生
中里镇中心小学1987年建校,地处上里古镇与龙门山脉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在“5·12”汶川特大大地震时,学校遭受重创,教学楼损毁严重,无法继续使用。在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援助下,学校重新建起新校园,并于2010年搬入。
新校园占地26.05亩,拥有舞蹈室、音乐室、图书室等多功能教室。学校环境优美,各类配套实施齐全,为学生成才提供了快乐园地。然而,“4·20”芦山强烈地震再一次让美丽的校园遭受创伤。
“地震发生后,教学楼的墙面出现了不同程度损坏,全校学生在操场上搭起临时帐篷学校,保证同学们正常学习。”学校老师雷敏说,两个星期后,他们搬离了帐篷,回到教学楼上课,短暂的帐篷经历让人记忆深刻。
两次地震,两次不同程度的损害,中里镇中心小学这所乡村学校经历磨难,却愈发顽强。如今,学校篮球场上奋力拼抢的少年活力无限,图书室里安静阅读的同学聚精会神,教室里认真听课的孩子朝气蓬勃。正如全校师生所说的,只有经历了磨难,才会懂得珍惜美好。
学生参加乡村少年宫吉他兴趣小组
小小少年宫 兴趣“加油站”
在中里镇中心小学,有一幢建筑占了学校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乡村少年宫。2012年10月,中里镇中心小学开始开展乡村少年宫活动,从此该校学生有了成长的乐园。
该校少年宫各专业活动室设置齐全,硬件设备及软件资源丰富,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优质的资源和技能训练。少年宫目前已免费开放了图书室、电脑室、多媒体室,拥有篮球、跆拳道、书法、绘画、音乐等活动小组。
在绘画室,记者看到,教室的墙壁上,挂满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绘画作品,同学们在画纸上恣意挥洒着自己无尽的想象。“每周四下午第三节课结束后,单周周六上午及寒暑假,是学校乡村少年宫的活动时间。学校要求全校同学依据自己的兴趣,填报不同的活动,同学们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提升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雷敏说,学校专门选拔了有一定特长的教师担任辅导员,并积极邀请民间艺人、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等校外优秀人物,担任乡村少年宫辅导员,丰富学校课外教育活动。
“进一步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农村未成年人共享校内外优秀教育资源和成果,以此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扩宽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艺术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健康成长。”中里中心小学校长吴刚希望,乡村少年宫以后能进一步办出成效。
“水滴”文化 筑梦远航
“灌溉童年,服务乡里,立足教育,饮水曲肱”是中里镇中心小学的办学宗旨。
中里镇中心小学是扎根农村的学校,如水滴般灌溉农村孩童的成长是学校办学宗旨的主线,用教育服务周边的村村户户是学校办学宗旨的外延。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一个理念:把孩子教育好,就是把乡亲服务好;乡亲幸福,学校才会办好。
为实现这一办学宗旨,学校重点抓课程建设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一方面把校园文化作为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办好学提供文化支撑,另一方面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培训、实践的机会,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加速教师的经验积累、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以上两个核心相互作用,影响并促进学校其他办学要素发展,合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吴刚说。
“阅书阅心,累滴成石。”阅书即阅读书本,阅心即叩问自我。学校要求教师在工作学习中不断反思,叩问自己思想言行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教育不仅仅是教书,还包括习惯培养、道德引导与情感灌注。因此,阅书是学校对学生阅读力的强调,阅心则是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视。
2014年起,中里镇中心小学开始对校园文化与课程进行内外一体化打造。通过引进系列阅读课程、先进教学模式,以及提供阅读实践平台,找到了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改革之路。
“坚定理想,随着梦飞翔,美丽的人生就在这里,开始启航。”正如中里镇中心小学校歌中所唱的那样,同学们怀抱梦想,在这里启航自己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