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文化在传承中发展——芦山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月6日,芦山县正式挂牌成立了“芦山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心”。
日前,省政府批准了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芦山县八月彩楼会(包括芦山花灯和芦山庆坛)名列其中。
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芦山县进行了许多探索。3月12日,记者来到芦山,就此进行了采访。
姜维点兵再现历史场景
“姜维是芦山人的精神领袖,是被神化了的人。”在芦山,“姜维崇拜”历久不衰。
芦山县城又叫“姜城”,据说是蜀汉大将姜维的屯兵之地。位于芦山县城南的汉姜侯祠,是姜维当年点兵之处。芦山县八月彩楼会即是历代芦山人为纪念姜维而举行的盛大的传统 活动。
“地上的,地下的,汉代文化遗存在芦山遍地都是。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让现代人了解过去的历史,莫过于再现当年场景。”四川省民俗文化专家马千笑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芦山县从去年开始举办民俗节。3月16日,芦山县即将举办第二届民俗节。据介绍,届时,将有200多名现代汉子,身着汉代武士铠甲、手持汉代兵 器,出现在民俗节上,再现当年姜维点兵场景。
“200余人的阵势,虽远不及古代,但当年盛景,也可由此而窥一斑。”活动负责人、市演出公司总经理李国平说。现场演绎蜀汉大将姜维点兵,目的就是要以强烈的视觉和听 觉冲击,让芦山人和外来宾客,感受现场的生动情景,加深对芦山历史和民俗文化的了解。而传统文化愈是被广泛了解,传承就愈加容易。
面具舞会“舞”活民俗文化
芦山庆坛,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美誉。
据《辞源》记载:“傩,为古时腊月驱除疫鬼的仪式,现代人腊月前一日击鼓驱疫,祭祖先,祭百神”。
芦山庆坛是原始巫舞,祭祀礼仪。庆坛祭祀,表现的是当地老百姓对粮食丰收和家人平安的殷切期盼和良好祝愿。从芦山战国秦汉以来的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它从古代驱邪除魔 的傩舞、傩仪,逐渐演变成了具有原始戏曲演出内容和形式的民间戏曲剧种。
芦山庆坛主神为传说中的“二郎神”,演义中还有土地公、土地婆、端公、倮倮(彝族武士)等神与人。开坛祭祀,庆坛中的各种神、鬼、人物,均戴面具而舞。
“面具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化内涵最丰富、绵延时间最长的文化现象。”马千笑说。
2004年,首届“中国四川三星堆国际面具节”在“五一”旅游黄金周拉开神秘的帷幕。广汉市依托三星堆古遗址旅游区,利用三星堆出土了世界上最精美、最古老的青铜面 具,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间民俗活动。
“举办国际面具节,对确立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的国际旅游精品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关人士如此评价。
“庆坛面具,是芦山地方的传统文化符号。在民俗节举办千人面具舞会,是受三星堆国际面具节的启发。这样的舞会互动性强,文化传播面广,又富有现代文化气息,现代人更容 易接受。而文化被接受,即意味着得到弘扬和传承。随之而来的得益,则不可估量。”马千笑说。
据马千笑介绍,在芦山县的民俗节中,所有面具脸谱,除芦山庆坛中的传统人物面具,还有被芦山人敬若神明的姜维、姜姑(传说是姜维之妹),以及芦山花灯中的“三花脸”等 芦山民间传说与历史人物脸谱。
昔日“二人转”今朝“集体跩”
芦山花灯是由古代灯会的歌舞俚曲演变而来的民间戏曲品种,主要角色只有两个,一丑(俗称“花鼻子”或“三花脸”)、一旦(俗称“幺妹子”),
芦山花灯艺人斐体文说:“芦山花灯最大的特点是能见啥唱啥,其表演内容大都源自现实生活。”
由于表演角色与东北“二人转”相同,由一男一女边跩边唱。因此,芦山花灯也被业内人戏称为四川“二人转”。
2月6日,芦山县举办了首期“芦山花灯表演提高培训班”,继而在全县各乡挑选、培训花灯表演队伍,并在全县举办“花灯秀”,其目的,是要让更多的芦山人会跩花灯。
芦山花灯起源于劳动和生活之中,经过两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即将举办的第二届民俗节中,芦山县将把花灯表演从舞台上跩到舞台下,演变成集体舞,让现场 观众都能参与其中,与花灯中的“三花脸”、“幺妹子”对跩。
“任何一种戏曲,只有会唱、会演的人多,才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马千笑说。他认为,芦山花灯本来就源自民间,源自百姓生活,群众就是芦山花灯的艺术源泉和成长沃 土。集体跩花灯,是把芦山花灯还于民间的一种好方式,不仅面广,有利于花灯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和,而且群众还能在自娱自乐中健康身心。记者陈鹤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