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限的生命为患者服务——记天全县原中医院院长、四川省名老中医陈怀炯
他,有许多头衔:省第八届、雅安市第一届政协委员,天全县四、五、六届政协副主席,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原天全县中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但是,被 人们永远记住的,只是他另一个没有官阶的名字——“陈医生”。
领导感悟:“这是我任职期间最大的遗憾!”
1944年10月出生的陈怀炯,从1959年从文学医以来,有人悄悄地算了这样一笔帐:他一年工作365天,每天工作14个小时,陈怀炯工作30年,相当于普通人工作 72年半!
2000年,全省“名老中医”申报工作展开后,论资格论技术论规模论医德,陈怀炯成为理所当然的人选被县、市推荐上报。材料送到省中医管理局后,负责评审的专家组在初 审时,看到主要事迹一栏中写道,陈怀炯每天门诊病人上百例,诊治住院病人三四十例。他们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些材料会是真的。于是,就以材料不真实为由退回。2001年4月, 省中医管理局原局长向方远到县中医院检查工作时,听了院里的情况介绍,亲眼看到陈怀炯利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术等祖传绝技,平均五六分钟就处理一名患者的情景后,深深折 服了。临走时,他紧紧握着陈怀炯的手,动情地说:“你没评上全省‘名老中医’,这是我任职期间最大的遗憾……”
其实,对于他人来说,陈怀炯的遗憾又何止这些。无论是作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还是远近闻名的接骨专家,他数十年如一日是五角钱的挂号费、五元钱的住院费和低廉的治 疗费。几十年来,他就连距离天全仅有38公里的雅安市也只去过两次。
同事评价:“我永远也别想得先进!”
早在解放前,“陈氏骨科”在当地就很有名气,1975年,陈氏骨科并入城关医院。
也许当时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座不起眼的小型医院,会像滚雪球一样从小到大逐渐发展成为今天这样全省有名、全雅安一流、社会效益辐射周边30多个县市的综合医院。
自组建县中医院担任会计到走上副院长领导岗位,二十多年来,副院长杨万川对陈怀炯的医德医术以及医院的发展感慨最深:“这么多年来,中医院从小到大发展的每一步,都是 全院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陈院长呕心沥血的结果。”
“这些年来,陈院长总是以身作则。效益工资,他和科室一般人员同高低;职工福利,他和普通员工一样多。”杨万川满脸敬佩地说:“朋友们有时说我,你在医院里干那么多 活,要在别的单位,还不每年都评先进?其实,与陈院长一比,我永远也别想得先进!”
魏巍感慨:“治这伤,我就认他了!”
1982年8月,著名作家魏巍专程从北京来到天全,采访红四方面军长征路过天全时的遗迹遗址。下乡途中脚部不慎受伤骨折,当他被送到中医院时,陈怀炯用手一摸,便说出 了骨折的准确位置和伤势。由于当时中医院还没有X光机,为了确保病情诊断的准确性,县里又安排人员将魏巍送到县医院拍片,结果和陈怀炯所说丝毫不差。“乖乖,神了!治这 伤,我认他了!”魏巍回到北京后,专门向陈怀炯写来感谢信,并一直保持着书信来往。
“这些年来,经陈怀炯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东到宜宾西至藏区,凡知道他名字的,都愿意来这里治病。除了名气大收费低外,更多的人是敬其医德高尚和想一睹陈医生的真 容。”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骨伤科护士长刘承愫一边快言快语地说。
自己心得:“我的命值钱也不值钱!”
“陈医生,好人呀,好人!”“陈医生,卡唑卡唑(藏语:谢谢)!”在天全,在中医院,只要你一提到陈怀炯,认识不认识的,这句话几乎成了开场白。
外地患者来到天全,人明明已站在“天全县中医院”的大幅字牌下,但仍要一个劲地打听“陈怀炯医院在哪儿?”陈怀炯的名字远比“中医院”的招牌响亮!
陈怀炯数十年如一日超负荷工作,熟悉他的人都十分关心他的身体,希望他健康长寿,有的病人甚至流着泪对他说:“你的健康就是病员的幸福,你的命比我们值钱,无数生灵仰 仗你的呵护,你要珍重!”陈怀炯却坦然地说,“我的命说不值钱也值钱,说值钱其实也不值钱。因为不值钱,我才从没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因为值钱,我才懂得人生有限,也才会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我要用有限的生命为更多的患者服务。”刘乾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