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灾情 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雨城区上里镇党员干部参加生产自救侧记

来源:
2012-08-07 09:49
浏览:
收藏 打印

庙圷村村民自发帮助抢搭大棚

  7月21日晚9时至11时,雨城区上里镇遭遇多年不遇的狂风暴雨,受灾情况严重,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3501亩,房屋受损涉及18户、房间29间,设施农业主要为四家村大棚损失24个、雅安市宏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位于庙圷村有机食用菌基地,大棚吹毁100余亩,菌包受损200万包,竹木受损840株,道路损毁2.3公里,经济损失合计963万多元。

  灾害发生后,上里镇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受灾第一线,了解受灾情况、慰问受灾群众。特别是建在庙圷村6组的雅安市福贫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雅安宏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大棚遭遇狂风暴雨之后,上里镇党委、庙圷村党支部积极组织党员干部投身自救工作中,在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下,全村很快形成150多人的生产自救大军。在抢救过程中,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多年不遇的狂风

  “啪啪啪……”

  7月21日晚9时许,从上里镇庙圷村6组食用菌大棚里传出钢筋水泥杆折断时的清脆声,塑料薄膜被狂风高高掀起,一个个大棚接连倒下。

  工人们正在拼命地抢救菌包。“杨洪广在城里,工人们不顾危险去抢救菌包,我很担心,不停地喊他们出来。”雅安宏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洪广的母亲罗绍丽说。

  “直径40多公分的树被拦腰吹断,直接打在农户的房子上,这么大的风已经很多年没见过了。”庙圷村村委会主任杨绪峤回忆起这场大风还心有余悸。

  7月23日,记者从上里镇场镇到庙圷村采访途中看到,公路两旁的玉米大片大片倒地,一棵被狂风连根拔起横在公路上的大树已经被清除。

  从7月21日晚9时开始到11时,200多亩食用菌大棚全部被大风掀倒,几乎所有水泥杆被风折断。站在风雨中,望着200多亩大棚被夷为平地,200多万袋菌包遭受着暴雨冲刷,近千万的投资将毁于一旦,杨洪广感到绝望和茫然。

  生命高于一切

  一根根水泥杆瞬间折断,顶风抢救已经显得无济于事,而倒下的水泥杆随时威胁到村民的生命安全。

  庙圷村6组组长徐富明想到还在大棚里的工人就非常担心,他冲进大棚组织正在抢救菌包的工人们疏散。看着一个个工人远离危险区域,徐富明悬着的心也慢慢放了下来。可是,就在他清点人数时,发现还有工人没有出来。“我再次返回大棚,由于风太大根本走不稳,我就沿着排水沟往里面爬。”徐富明说。

  当徐富明快爬到大棚中央时,在排水沟中与留在大棚的工人相遇,他们在徐富明的劝说下才离开大棚。“菌包值多少钱?我们的生命值多少钱?所以必须要保证群众的生命安全。”徐富明说。

  7月21日晚9时,上里镇党委书记黄斌在得知杨洪广的食用菌大棚遭遇狂风、建造大棚的水泥杆断裂、工人们还在大棚中作业时,他不停地给庙圷村党支部书记杨云军打电话,要求党员干部立即赶赴第一线,一定要保证群众的生命安全。当得知无人伤亡的消息后,黄斌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同时,他还深入到其他村了解受灾情况,通知包村干部提前到达岗位,当晚12时,黄斌还行走在了解灾情的路上。

  7月22日早上7点,黄斌、上里镇镇长王津春、上里镇人大主席李莲带领三个工作组,兵分三路深入各村检查受灾情况,慰问受灾群众。

  8月2日,王津春告诉记者,黄斌7月18日才到上里镇担任书记一职,并且上任之后非常重视党建工作,在短时间内深入全镇9个村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全镇产业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发生这么大的自然灾害,没有一个村民到镇上来反映情况,因为镇党委、镇政府第一时间就对受灾情况进行了了解,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了受灾群众家里。”王津春说。

  绝望中百感交集

  “抢救工作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援什么,到现在为止,大部分党员干部都没有休息过。”杨绪峤说。

  7月22日天刚亮,就在杨洪广面对200多亩倒成一片的食用菌大棚束手无策之时,杨云军、杨绪峤、徐富明带着庙圷村的党员突击队出现在了食用菌大棚前面。8时左右,王津春带领工作组到达现场了解受灾情况,鼓励和组织党员干部和村民进行生产自救。

  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全村很快就聚集了150多人的救灾队伍,自发组织到杨洪广的食用菌种植大棚帮助抢救菌包、抢搭大棚。

  在近千万的投资遭遇灭顶之灾时,杨洪广挺住没有流下一滴泪,而当他看到从书记、镇长到庙圷村每一个党员干部都非常关心帮助他时,150多个村民自发组织帮助抢搭大棚时,杨洪广这个坚强的男子终于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7月23日,记者在采访时看到,经过雨水冲刷后的部分菌包已经开始霉烂,由于抢搭大棚及时,大部分菌包没有继续遭受大雨冲刷,大部分被大风刮倒的大棚得到重新搭建和加固,村民们还在继续抢搭大棚。

  王津春告诉记者,在此次生产自救中,全镇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主要归功于镇党委平时对党员服务理念、党员的荣誉感、集体感、服务意识的宣传教育,基层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在此次救灾中,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到生产自救工作中。目前,全镇9个村支部都建立了党员突击队,哪里有困难、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王津春说。

  实习记者 周代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