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生的名义 建川西交通枢纽——全市交通系统灾后恢复重建两周年纪实
铁路建设受到各界关注
改造一新的国道318线多营至飞仙关段
农村交通状况大大改善
隧道施工
交通人员维护施工路段秩序
加班加点施工
在不影响通行的情况下半幅路面施工
省道210线恢复重建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不会相信,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上道路经过硬化,已是一路坦途。
如果不是亲耳聆听,你不会知道,深处山区的雅安道路交通通行能力已全面超过灾前水平。
如果不是亲身感受,你不会明白,背靠三州,面向成都特殊地理位置的雅安正在建设川西综合交通枢纽的大道上阔步向前。
一幅宏伟的交通枢纽建设蓝图展现在世人眼前。仅仅两年时间,雅安交通经历了从破烂到重建再到腾飞的涅槃,这里不再是人们记忆中道路破烂难行的雅安,一个中国西部经济高地交通枢纽正在崛起。
在灾后恢复重建伊始,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坚持把民生放在重建的首要位置,民生先于一切,民生优于一切,民生重于一切”。在这一指导思想的指引下,作为民生基础设施的交通设施灾后恢复重建在全市交通系统干部职工和各个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推进。去年来,伴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春风,雅安交通已不仅仅满足道路服务能力赶超灾前水平,更是拉开了建设川西综合交通枢纽的帷幕,立志为雅安交通带来一次新的腾飞。
加速发展之时突遇地震
交通基础设施作为民生建设的重点,一直为市委、市政府所高度重视,2007年和2008年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实现“千里大跨越”就是最好的佐证。
交通建设是发展民生的基础。1999年成雅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缩短了雅安与省会成都的时空距离,使雅安进入了成都经济圈;2002年以来,我市境内的国道108线和国道318线的多次改造维修,使这两条交通主动脉的通行状况不断提升;2005年后的连续几年,全市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经过努力,全市所有的乡镇和93%以上的行政村都通上了公路,全市道路交通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随着基础的越来越牢固,雅安全市上下一心立志振兴交通,而后依托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全面推进全市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正当全市上下绷紧神经准备在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大干一场的时候,“5·12”汶川特大地震无疑给正在高歌猛进的雅安交通当头一棒,面对山河破碎,面对同胞受难,雅安交通被迫停下奋进发展的步伐,转而全力以赴投入到抗震救灾战斗中。
那一刻,全市交通人齐心协力保障“生命线”畅通;那一刻,全市每一条道路都在灾难中挺起自己的身躯,为抗震救灾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灾难是残酷的。虽然全市交通人全力保通,但全市的道路在承载大量抗震救灾车流运转的同时,通行状况每况愈下。省道210线夹金山路段,平时每天的车流量不过百台,而在抗震救灾期间,单日通过该路段的车辆最高达到了五千多台次,这一数字是该路段平时车流量的50倍,如此大的车流量,使省道210线夹金山路段的道路通行能力日益下降,道路千疮百孔,车辆行驶困难。
其实,在地震中遭受损失的又何止省道210线一条。国道318线担负起了转移地震主灾区受灾群众的重任,国道108线成为了我市地震重灾区汉源的生命通道,省道305线、省道306线、省道211线也都在地震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雅安交通急需浴火重生。
抗震救灾,我们勇于担当;灾后重建,我们阔步向前。
在经历了抗震救灾的刻骨铭心后,灾后恢复重建一个巨大的机遇出现在了雅安交通的面前。“灾后恢复重建要按照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规范管理、加快进度、确保质量的总体目标,及早规划,尽快实施,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灾后公路恢复重建任务,将我市灾后重建国省干线公路全面建成全省公路的典范。”在一手抓抗震救灾的同时,雅安交通部门及早启动了交通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编制工作,尽快展开灾后恢复重建施工,使全市道路交通服务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越灾前水平。
2008年12月3日,汶川地震交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雅安市集中开工仪式在芦山县隆重举行,这标志着我市交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工程全面启动。对于雅安交通的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和四川省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全市纳入国、省重建规划的交通灾后重建项目,主要有国省干线公路项目、农村公路项目和客运站项目三类。伴随开工仪式,所涉国道108线、318线和省道210线等5个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随后的几个月,全市交通系统灾后恢复重建的6个国省干道重建项目、349个农村公路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和20个客运站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雅州大地掀起了交通建设的新高潮。
在巍峨的夹金山上,功勋卓著的省道210线正在旧貌换新颜,抗震救灾时漫天尘土的泥结碎石路面正在被一段段整洁平坦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所取代,工程建设者们克服高海拔地区缺氧、紫外线强烈、天气变化无常等恶劣条件,在生命禁区铺就一条康庄大道。
在滚滚的青衣江边,作为国道318线我市境内最大瓶颈的多营至飞仙关6公里多路段,经过建设者们6个多月的日夜奋战,以前破烂不堪的道路已经成为了沥青混凝土路面。
要致富,先修路,简单的六个字道出了路与民生的紧密关系,有了路才能发展民生。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在民生先于一切,民生优于一切,民生重于一切的指导思想下,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按照全省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根据雅安实际情况提出了雅安要构建川西综合枢纽的总体目标,提出了“以枢纽为纲,于极地奋起”战略新思路,全面拉开了雅安建设川西交通枢纽的大幕。
根据《雅安市公路网规划(2010年—2030年)》,在全市1.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个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已经展现。未来雅安将形成由多条高速公路组成的“两纵两横一环”的高速公路网和国、省、县三级道路组成的“四纵四横”一般干线公路网,总体形成“六纵六横一环”的雅安市干线公路网。届时,形成以雅安雨城区为中心,辐射全市的1.5小时公路交通圈。
如今,雅安川西交通枢纽建设正在“开枝散叶”:雅西、名邛高速建设如火如荼;雅乐高速已经开工;雅康高速已经上马;雅马高速正在积极争取。铁路方面,成康铁路建设即将动工;雅眉资铁路、成昆二线积极争取当中。国省干道即将改造一新,农村公路四通八达……一张清晰的雅安陆路交通公路网跃然纸上。可以预见,这些便捷的交通今后对全市经济具有极大牵动作用,最明显的回报是将使雅安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为新一轮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川西交通枢纽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在公路路网规划加紧实施的同时,依托日益完善的公路交通,全市物流业也在不断发展。根据《雅安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规划的战略定位为“立足雅安,面向成渝,链接攀西,辐射康藏”的川西物流中心。具体发展目标为:打造三大支撑平台,建设“1园区,3中心,4服务站”,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形成三大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发展目标中,三大支撑平台为物流政策支持平台、物流运输支持平台和物流信息支持平台,建设雅安物流园区,建设始阳物流中心、汉源物流中心和石棉物流中心,在雨城、荥经、芦山和宝兴设置物流服务站,全面联通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使雅安成为川西地区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地震考验雅安交通,地震更凸显雅安交通。灾后恢复重建两年已经过去,雅安交通人将继续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在建设川西交通枢纽的大道上阔步向前。
重走国省干道
见证重建奇迹回忆那些人那些事
两年前,山崩地裂,桥断路塌……“5·12”汶川特大地震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伤痛,离震中直线距离只有100余公里的雅安备受冲击,交通中断,道路满目疮痍。
两年来,呕心沥血,重建家园,历经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交通人征服巍巍夹金山,战胜滔滔大渡河,用汗水浇筑坦途,用双手重建交通。
“5·12”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之际,记者再次深入雅安交通灾后恢复重建一线,重走省道210线,重走国道108线,重走国道318线……见证一个又一个重建奇迹,回忆重建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夹金山上筑坦途
2008年5月12日那个黑色的日子,山河失色、家园被毁,通往主灾区汶川的各条交通要道被迫中断,就在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大军“望路兴叹”之际,由雅安沿省道210线翻越夹金山,通往主灾区的西路生命线率先抢通!然而,在平均每天上千救灾车辆的反复碾压下,这条原本就脆弱不堪的公路显得更加不堪重负。于是,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七个月,交通建设者聚集省道210线,拉开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序幕。在300多个日夜的重建中,总有一些默默无闻的建设者让人敬佩。
“走到夹金山,命就交给天。”当地群众的一句俗语道出了夹金山的艰险。2009年初,市交通局工程科副科长赵飞勇临危受命,带着建设队伍开赴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
夹金山山高路陡,现场随时都有飞石滚落或泥石流发生,稍有不慎就会车毁人亡,尽管多次与险情擦肩而过,但赵飞勇却从未退缩,在山上一待就是几个月。2009年9月,赵飞勇患了重病,医生要求他住院治疗,他拒绝了。他从家里带上锅具,夜里边审核资料边熬中药。300多个日夜下来,省道210线夹金山段修通了,赵飞勇却瘦了20多斤,强烈的紫外线将他晒成了“非洲人”。
2009年10月1日早上7点,张曦给妻子发了一条短信后,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他是省道210线夹金山路段灾后重建大军中的一员,虽是国庆,他却如往常一样坚守在岗位上。
10月的夹金山白雪皑皑,白天的气温只有5度左右,晚上更是寒气彻骨。感冒、发烧成了这个27岁小伙的“老朋友”。但他半个多月来从未下过山,也没叫声苦,15个小时是他每天必须的工作量。
“孩子住院已经一周了,你能回来看看吗?”艰苦的工作环境没有征服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但妻子的电话却让他泪流满面。
赵辉也是市交通局建管科的工作人员,数月以来一直坚守在省道210线芦山至铜头峡灾后重建路段,尽管妻子即将临产,他自己也来不及照顾,心系公路,扎根施工现场。用他的话来说,宁愿妻子埋怨,也要早日拿出一条平坦、整洁的公路来!
……
值得我们敬佩的交通人太多太多,正因为有了他们牺牲小家、甘于奉献的精神,才有了这条生命线如此迅速的重建进度。如今,省道210线从飞仙关至夹金山一路坦途,这些建设者们又重新辗转阵地,接到了新的任务。
大渡河边挥豪情
2005年8月28日上午,上千建设者齐集大渡河畔,秣马厉兵、踌躇满志,向崇山峻岭宣战,向滚滚大渡河宣战。然而,就在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之际,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来袭,汉源县也同样受到波及。岩层被震松散,山体坍塌,修建的公路被毁,整个“两路一桥”工程一下陷入僵局。地震虽然破坏了建设者们用辛勤和汗水浇筑的公路,却震不垮建设者钢铁一般的脊梁。如今,国道108线从汉源直达石棉道路平坦宽敞;省道306线穿山越岭,与瀑电相连;汉源大树大渡河大桥,飞架天堑,巍然矗立……
瀑电库区公路复建指挥部副总工程师李铁面对被地震损毁的公路,流下了泪水,因为这是他和大伙用3年多的时间在悬崖峭壁和高山峻岭中用双手铺筑的。擦干泪,收拾残局,重新建设!
在勘测线路的时候,李铁和同事们背着重重的仪器,带着水和干粮,徒步穿越重重大山,早出晚归勘测。他们每天行走数十公里的荒芜山路,脚底磨出了血泡,鞋子磨坏了一双又一双。处于高原与边缘地带的汉源县,反复无常的气候也让李铁和建设者们伤透了脑筋。夏季烈日当头,尘土飞扬;冬季寒风凛冽,霜雪交加。一天工作下来,鼻腔、口腔全是灰尘,流下的汗水在那张被晒得黝黑的脸颊上冲出了一道道“小沟渠”,李铁也被同事们称为“李黑子”。
2008年11月9日,长期超负荷工作的李铁病倒了。在输液时,由于对药物过敏发生溶血,被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治疗。10日早上电话响起,要他下午1点乘飞机到北京与审查公路工程的咨询单位交换意见。正在病床上的他原本可以请假,但为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他决定暂时中断正在进行的治疗,在妻子含泪为他签下“出院后,后果自负”的保证书后,毅然坐上了前往机场的汽车……
高光荣是瀑电公路复建工程指挥部工程师,别看他小小的身躯,国道108线汉源县境内A—F六个标段上有多少桥梁,多少隧道,分别有多长,排水防护工程有多少立方米他都烂熟于胸。只要是自己工作上涉及的工程数据有一点点变化,他都能在第一时间掌握。
2006年12月,年仅29岁的高光荣按全市统一部署抽调到汉源从事国道108线瀑电库区公路复建工作。那时,他的小孩才4个月,还不会叫一声“爸爸”,而如今小孩都已经3岁多了……
飞仙关口攻坚战
飞仙关千仞绝壁、奇峰突兀。一条仅能勉强双向通行的公路沿汹涌的青衣江凿开山石而建,殊不知这条路却是通往甘孜、西藏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抗震救灾西路生命线上的一段。抗震救灾中,这条原本设计等级低的公路在重车的反复碾压下已经体无完肤。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从多营至飞仙关这短短6公里路段让建设者们伤透了脑筋。
“从多营超限检测站到飞仙关路段全长6公里多,这段路也是国道318线多营至飞仙关灾后恢复重建工程中最为困难的路段。”负责该段灾后恢复重建的总工程师龙兴告诉记者,国道318线多营至飞仙关路段地势险峻,一侧是陡峭的岩壁,另一侧则是深达几十米的峡谷和湍急的青衣江。由于受地形限制,该路段仅为双向两车道设计,路基宽8.5米,路面宽8米,根本无法满足每日数千车流量的需求,更何况要在不中断交通的情况下进行灾后重建。
鱼与熊掌如何二者兼得?于是,市交通局相关技术人员与市公路局工程处,多次与该路段灾后重建指挥部工作人员反复研究,建设方案顺利出炉:一边半幅施工,一边实行交通管制。虽然施工条件是创造了,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程的建设进度。
据了解,自该路段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开工建设以来,路政、交警的执法人员一直坚守在管制保通一线,顶着烈日,在漫天的尘土中指挥车辆有序通行,每天疏导过往车辆7000余台次,为车辆有序通行、重建施工保驾护航。过往车辆配合施工,施工人员躲避车辆,在如此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建设者们通过近6个月的鏖战,终于攻破了整个川藏线上的一个瓶颈隘口,使得这条道路焕然一新。
记者张毅周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