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也是芦山的“土特产”
“我们也带了笋子和野菜等土特产来,但我总觉得代表不了芦山,丰富的文化是我们芦山更精彩的‘土特产’。”不久前,芦山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吴宏在上里古镇参加书记访谈节目时,向媒体记者风趣幽默地说道。
芦山,一座美丽的山乡古城,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沧桑,留下星罗棋布的历史遗存,孕育衍生出灿烂辉煌的文化:八月彩楼会、根石雕刻技艺、汉代文化、红军文化、独特的民风民俗……今天,勤劳、朴实、勇敢的芦山人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挖掘、整理、传承芦山文化,抒写着当代传奇。
近年来,芦山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在经济社会中影响显著扩大。越来越多的芦山人意识到,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芦山大手笔提升县城文化品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力量。
大手笔挖掘文化内涵
促进旅游业发展
没有文化,旅游就没有魅力。
芦山作为古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南丝绸之路的重镇,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汉代文物之乡”的美誉,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辖内有风光秀美的大川河自然风景区、世界最大漏斗——围塔漏斗、龙门溶洞地质奇观等自然风光。但长期以来,文化与旅游融合不够,形成资源多但亮点少、景区多但知名度不高的现象。
与此同时,芦山人发现民俗文化如同一个大磁场,强烈地吸引着八方游客。自2006年起,芦山县举办了4届“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节暨根雕艺术节,这项散发着古老、原始、乡土气息的民俗盛会吸引了各地宾客纷至沓来,并乐在其中;去年3月,芦山县举办的首届红色民俗节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每年,汉姜侯祠、东汉石刻棺和根雕一条街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去参观。
“失去文化内涵的旅游是不能长效的。”该县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县长李华伟谈道,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游客在旅游中领略到人文魅力,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1加1等于3”的效果。
芦山县八月彩楼会(包括芦山花灯和芦山庆坛)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樊敏阙及石刻、平襄楼、青龙寺大殿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晖石棺……下一步,芦山将以文化的四张牌——汉代文化、民族文化、红军文化、探险文化为依托,着力打造属于芦山的精品文化,并将这种精品文化与旅游结合,深度挖掘、整理、打造1至2个文化特色突出、代表性强的文化旅游精品。目前,该县正在做相关规划。
“通过文化提升旅游,通过旅游传播文化。”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马毅强谈道,芦山将通过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使游客逐渐领悟和解读芦山文化,让芦山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
大手笔提升县城文化品位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核心。
沿省道210线飞仙段往芦山县城驶去,犹如进入醉人的文化长廊。色彩斑斓的民俗彩绘、以仿古建筑风格为主的房屋、汇聚众多国宝的东汉石刻馆、琳琅满目的根石雕刻作品……散发着艺术芬芳,让人目不暇接。位于县城南街的汉姜侯祠内,平襄楼、姜公庙大殿、姜城遗址、古城墙……引领我们穿越时空,仿佛仍能触及三国名将姜维的豪情。
瑰丽的汉代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八月彩楼会、独特的民风民俗……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珍贵的历史价值成为芦山璀璨的文化符号,构成芦山城市建设的完美基因。当前,借灾后重建这一契机,芦山将通过进一步包装和打造根雕一条街,修建文化、体育活动场馆等提升县城文化品位。
“一个小县城里有这样高水平的场馆实属不易!”在芦山县城新区,一片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上,一个个正拔地而起的工程建筑格外抢眼。其中,在建工程“五馆一基地”无论是建筑规模、设计风格、设施配备都让人为之惊叹。
“五馆一基地”占地15.5亩,建筑总面积7000平方米,在全省县级场馆中亦属一流。该场馆的建设也体现了芦山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非物质文化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文化培训基地整合起来建大场馆,既不重复建设又能综合利用。
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全县人民遨游书海、一睹国家级保护文物、聆听文化讲座、享受文化生活的殿堂,成为全县群众共享芦山文化发展成果的聚集点。这一集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场馆,将成为县城文体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的标志性、公益性文体活动场所。其外观设计与新区整体建设统一协调,特别是对芦山县古建筑中木制窗框、斗拱等元素的应用,将古朴的汉代文化符号巧妙地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是一座充满古朴气息的现代化建筑。
“建成后一定很漂亮!”傍晚,散步到此的群众,指着建筑工地上展出的“五馆一基地”效果图,满怀希望地描绘着场馆建成后的模样。这种大手笔新理念来提升县城文化品位的做法,对繁荣芦山文艺创作、保护珍贵文物和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使芦山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幸福感和自豪感。
璀璨的文化、独特的民风民俗、雅致的景观,勾勒出芦山独特的风韵,挖掘、传承、创新中的芦山文化值得我们共同期待,芦山文化必将大放异彩。胡玉婷记者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