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仞宫墙锁边关 儒风千载润清溪——“雅安文庙·礼敬先师”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
2025-10-12 11:59
浏览:
收藏 打印

□ 转载自《雅安日报》市融媒体中心 黄伟

大成殿前举行的祭孔活动

状元桥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在汉源县,一座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的清溪文庙,静立于群山环抱、古道蜿蜒之处,成为镶嵌在川西文化脉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古代汉、藏、彝等多民族交汇地带传播儒学的重要场所,如今的清溪文庙不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以其完整的建筑格局、精湛的雕刻技艺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持续讲述着“边关儒韵”的绵长故事,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观建筑

石刻载春秋,宫墙映文运

步入清溪文庙外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达8.92米的万仞宫墙,庑殿式墙顶覆灰色筒瓦,气势恢宏,卓然矗立。

“清溪文庙的选址与布局,富含文化象征。”汉源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张永承立于宫墙前介绍,“《论语》有言‘夫子之墙数仞’,在此边陲要冲筑此高墙,意在彰显儒家文化之博大,是中原文明在西南地区落地生根的重要标志。”

张永承说:“相传墙内曾砌有‘状元门’,须待出了状元方可启门,这寄托了当地百姓对文运昌隆、人才辈出的深切期望。”

宫墙左右分设“圣域”“贤关”二门,旧时文武官员经此,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孔子与儒家礼教的尊崇。

穿过宫墙,便见巍然耸立的棂星门,门前两对“龙缠冲天柱”尤为引人注目。青石柱体上蟠龙绕柱,鳞甲飞扬,势若凌空,彰显尊贵与威严。

“龙柱是清溪文庙的镇庙之宝,也是川西地区不可多得的石雕精品。”张永承语气庄重,“‘棂星’即文曲星,立门寓意人才辈出、为国效力。龙柱不仅象征皇权恩泽,更深层表达了历代清溪人期望学子如龙腾九天、金榜题名的愿景。”

门侧浮雕文武状元像,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文者儒雅,武者英武。张永承说:“文庙为古代官学所在,是教化之源。这些石刻无声传递着‘崇文尚武’‘读书致仕’的传统价值,它们不是冷石,而是历代学子寒窗苦读、求索不息的精神图腾。”

在棂星门左侧,有一通立于2002年的“状元碑”,碑体虽新,其上镌刻的是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汉源县文理科前三名学子的姓名。

“立碑旨在彰显地方崇文重教之风。”张永承说,2023年修缮期间,文庙组织对碑文进行核查与增补,并将近年优秀学子姓名续刻于右侧墙面,“我们维护与续刻,不为宣扬‘唯分数论’,而是树立可见的榜样,激励当代孩子勤学向上。文庙因而从一个祭祀空间,延伸为记录地方文脉、见证时代育人的精神坐标。”

访学宫

古木发新枝,殿宇续儒音

行至泮池,半月形水面映照天光云影。张永承解释说:“‘入泮’是古代生员的重要仪典。在昔日商旅络绎的清溪,这池清水犹如一方精神明镜,提醒人们不忘诗书礼乐之本。”

沿中轴深入,穿过戟门,即至文庙核心——大成殿。殿体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屋面铺盖灰色筒瓦,尽显庄重与威严。

殿内正中奉孔子像,两侧配祀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孔子像塑于2001年,形神兼备,凝注着历代学子的虔诚与梦想。

汉源县资深历史文化研究者郭朝林站于殿前,忆及当年塑像情景:“我们参考了大量历史图像与文献,力求在形制与神态上还原‘万世师表’的威严与仁厚。塑像落成时,许多老师与文化界人士为之动容——这不只是一尊雕塑的回归,更是一种精神象征的重立。”

殿前庭院中,一株年岁已高的紫薇树伫立秋光中,花期虽近尾声,仍有点点紫红缀于枝头。

“这棵紫薇被视为‘文曲星’的化身,寄托地方文运昌盛之愿。”郭朝林轻抚树干说,“它历经风雨仍岁岁花开,正如汉源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文庙的修复与活化,本身就是一场‘古树新枝’的实践——它从士子朝圣之地,转变为今天学生研学、市民游览、感受儒家文化的窗口。功能在变,但尊师重教、崇尚知识的核心精神未变,并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祭先师

古礼启新风,薪火传不息

清溪文庙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嘉庆四年(1799年)迁建至现址。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光绪九年(1883年)全部落成,为四川省现存八所文庙之一。建筑群依地势层层抬升,总占地5145平方米,涵括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大成殿等主体建筑,木石雕工精湛,具典型清代川西风格。2023年启动的修缮工程重点修复了大成殿木构及附属设施。

2024年5月30日,清溪文庙钟磬和鸣,祭孔典礼庄重举行。参祭人员包括县内教育工作者、学生代表及社会各界代表,众人整装肃立,依次敬献花篮、行鞠躬礼。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汉源一中学子齐诵《论语》的琅琅之声,回荡于古殿柏影间,绘就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动人画卷。

此次祭孔仪式,为清溪文庙修缮后首次大型活动——汉源县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暨国学文化研学旅游活动启动仪式。仪程依古礼设计,涵盖开庙、迎圣、吟诵、献花、读祝、诵经、行礼、送圣等环节。

一位参与活动的老教师感慨:“在文庙祭孔,意义非凡。这里的一砖一瓦浸润着文化基因,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对传统的敬畏、对师道的尊重油然而生,胜过万语千言。”

清溪文庙坐落于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交汇处的清溪古镇,历史上不仅是商贸枢纽,也是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带。文庙的存续,是儒家文化在此地扎根、传播并发挥教化功能的生动见证。

如今,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清溪文庙已超越文物本体,成为汉源重要的文化地标与川西文旅线上的亮点。它将静态建筑遗产与动态教育、旅游体验相结合,使游客在感受古建之美、古道沧桑的同时,深刻理解汉源厚积的历史文脉。

“祭孔,祭的是先师,彰显的是对教育、文化与人才的尊重。”汉源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加强对清溪文庙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教育、崇尚学习的良好氛围,将这座古老学宫打造为凝聚地方文脉、激励当代奋进、促进文化繁荣与社会和谐的精神家园。”

立于清溪文庙庭院,抚过百年石雕木刻,仿佛仍可听见历史的回响。清溪文庙如一部厚重的史册,既记录往日辉煌,也书写着今天的传承与创新。它从历史中走来,正焕发新的生机,继续见证汉源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脉薪传。

采访后记

结束在清溪文庙的采访,已是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棂星门的龙柱上,洒在大成殿的筒瓦上,为这座古建筑群披上了一层温暖而神圣的光晕。

清溪文庙所承载的重量,关乎一个地区的文明根脉与精神走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曾是无数士子梦想起航的地方,是儒家教化浸润边地的象征。今天,当朗朗读书声再次在这里响起,当一代代新人的名字被刻上状元碑,当祭孔的典礼年复一年地举行,我们看到的,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复刻,而是一种活态的、充满生命力的传承。

离开时,大成殿前的紫薇树在晚风中轻轻摇曳。我相信,来年它一定会绽放得更加绚烂。如同这棵古树,清溪文庙所代表的文明薪火,必将在汉源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