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 震中芦山暖意浓
近日,芦山县委办干部职工为重建困难户献爱心,帮助其温暖过冬
时间步入12月,寒冷的冬天来临了。和去年冬天过渡房、板房林立的场景相比,今年冬天芦山县的受灾群众正在逐步告别过渡房和板房,迎接又一个暖意浓浓的冬季。
场景:
去年到今冬
我们住得更温暖安稳
“我们是半个多月前搬进来的,现在的居住条件更好了。”6日,记者见到竹培荣时,他正在幸福小区的广场里散步。竹培荣说:“有灾后重建的好政策,有党委政府的关心,我们很温暖。”
竹培荣今年74岁,是城南社区居民。去年地震后,竹培荣家原本老旧的房屋垮塌了大半。在当地社区的安排下,竹培荣和妻子龙升霞住进县城文化馆的临时安置点。在板房里住了两个多月后,竹培荣夫妇申请到县城石羊集中安置小区一套20多平方米的过渡板房。2014年春节,竹培荣夫妻俩是在板房里过的年。
“要不是政府为我们建板房,我们2014年的春节还不晓得在哪里安身。”虽然条件有限,但竹培荣夫妻俩心满意足地在板房中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今年2月,因为重建用地需要,竹培荣夫妇俩又搬离板房,住进了政府修建的临时安置房。“这次的安置房比板房条件要好多了,起码是标砖砌成的。”竹培荣说。
随着芦山县汉姜古城重建项目的启动,竹培荣位于城南社区的房屋需要搬迁,竹培荣又多了一个重建搬迁户的身份。
作为搬迁安置的对象,竹培荣夫妻俩又告别原来的安置房,来到幸福小区居住,这里安置了200多户搬迁群众。
竹培荣的住所在一楼靠院坝的位置,虽然面积不到50平方米,但安稳的居住环境已比震后过渡的帐篷和板房大有改善。
“房间干燥明亮,保暖和隔音效果也好。”住进楼房的竹培荣和妻子龙升霞买来电热水器、灶具,床上铺了厚厚的棉絮和电热毯。这个冬天,让竹培荣夫妇感到格外温暖。
“这一年多来,党委政府优先考虑民生问题,制定了很好的重建政策。所以我们的生活才有了明显的改善。”竹培荣认为,自己的小家能温暖安稳地过冬,是芦山县党委政府“给力”的表现。
措施:
民生优先
关怀送到群众身边
“乡上送来了棉被和棉衣,这个冬天肯定不会冷了。”在思延乡,领到过冬物资的残疾人杨中明高兴地告诉记者。
目前,芦山县各乡镇也正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太平镇位于芦山县中高山地区,气温较坝区偏低。在温暖过冬工作中,坚持“认识到位不放松、排查到位不漂浮、目标明确不蛮干、重点关注不走样、发放及时不拖拉、台账完善不糊涂”的“六不原则”落实干部责任,深入走访、逐户排查摸清困难群众人数和情况,突出重点困难人群,物资及资金救助上优先给予保障,各项温暖过冬物资、资金尽快发放到位,不拖不缓,让群众及时感受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
同样位于山区的双石镇,成立由镇干部、双石镇派出所民警组成的宣传小组进村入户进行安全宣传,张贴《冬季安全防火告知书》、更换灭火器、疏通消防通道、规范用电线路,不定期对安置点进行安全巡查,并定期举行安全演练,提高群众安全意识。此外,双石镇加大对煤、电取暖注意事项的宣传讲解,让当地群众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避免因御寒取暖不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建立台账和督促检查方面,双石镇建立《双石镇困难群众温暖过冬需求台账》、《双石镇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台账》等,做到安排专人分管、专人负责的同时,双石镇积极发挥“3+n”组团式服务,成立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老协成员等组成的检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村困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据芦山县民政局数据显示,截至12月2日,芦山县已发放了棉被4499床,棉大衣418件,棉衣裤324套,棉鞋147双,电热毯147床,粮食125公斤,食用油15公斤。
记者 卫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