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 融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
2019-08-05 10:58
浏览:
收藏 打印

历史的长河记录着美丽的变迁。上个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雅安农村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我市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今,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新思想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具有雅安特色的乡村振兴、农旅融合之路,使“美丽雅安”展现全面振兴新风采。



产村一体的芦山县龙门镇青龙场村



名山区茶产业带上优美的风



荥经县荷花开得艳  黄刚 

【事件述说雅安】

关键词 

农业农村改革 

雅安山峦重叠、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市,“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它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有了质的提升。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而农村土地改革无疑成了推动农业巨变的重要一环。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土地流转,再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乡村振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3年,农村改革全面启动。雅安结束人民公社体制,恢复乡级人民政权。雅安地区179个公社陆续恢复建乡,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5年,雅安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同时着手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1988年,种植业形成了粮食、饲料、经济作物三大支柱,牧业、副业同步发展,使雅安的农业生产跨上了新台阶。这次改革是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又一次革命,农民的生产激情进一步得到释放,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农田中转移出来,从事“新五业”的开拓,开辟了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2005年我市全面停止征收农业税,实现了“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紧接着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大幅度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着力为进城务工劳动者改善就业和劳动环境,大大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发放计划生育户养老补贴、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推进农村低保和养老保险、实行义务教育减免收费等措施,使农民逐步享受到公共服务的社会保障。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战略的实施切实保护和更大限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退耕还林

1998年,通过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政策出台,进一步把我市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这是退耕还林的根本。种植生态经济兼用林,让种下去的树长出一片片绿色的“金叶子”,让退耕户享受到更加长远的利益。

种植竹林、茶叶、花椒、水果……既能体现生态效益又能发挥林区经济价值,让退耕者看到长远的利益。

一声令下,天全县大力发展“千元增收工程”,形成了利用退耕还林发展林下经济的“林畜”“林药”“林菌”等模式;名山区“茶+珍贵树木”模式得到了广大退耕农户的普遍认可,成为该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后续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亮点;宝兴县重点发展以柳杉和黄柏为主的一般用材林和一般经济林,同时打造藤椒特色经济林,全力推进“林海菌乡、药谷果香、云海牧场”三条特色产业环线建设;汉源县成功打造以“百里金果走廊”为核心,总长116公里的产业环线,串联起唐家、九襄、双溪、清溪、西溪、大田、前域等七个果蔬主产区20万亩产业基地,辐射32个村……

基本农田建设,解决了老百姓担心的吃饭问题,后续产业发展解决了退耕户长远发展的需求。同时,农村能源建设也解决了农村的能源需求问题。

退耕还林,不但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模式,更是让昔日依附种地生存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中务工,一度出现“孔雀东南飞”的景象。“汉源渔工”“雅女保姆”成为退耕还林解放劳动力的代表。

关键词  

美丽新村

2013年7月20日,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的号角吹响。同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以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为主要平台,通过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综合配套,建设一批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此后,全省新农村建设“升级版”——幸福美丽新村如雨后春笋,在各地脱颖而出。

《意见》一出,我市灾后恢复重建新村聚居点的建设方向更加坚定、明朗。按照灾后重建规划,我市将全面建设232个灾后重建新村聚居点;按照2014年、2015年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目标,将建设135个幸福美丽新村。而不少的重建新村聚居点都与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契合。

灾后重建以来,我市按照四川省委“业兴、家富、人和、村美”总体要求,把灾后重建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如今的雅安大地,232个新村聚居点已经建成,35个幸福美丽新村效益初显,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历史悠远的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重焕新颜,幸福美丽新村“乡愁”浓浓。

2018年,我市实施全域旅游行动,在乡村旅游布局上,把美丽新村作为景点打造,把居民点作为文化小品来培育,实现宜居宜游宜业,同时融入雅安多样的文化内涵,实现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

关键词  

以农促旅、以旅强农

近年来,我市以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恢复发展的总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重点发展区域、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2015年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中,雅安成功创建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地级市。灾后重建以来,我市按照全域景区全面建设的思路,形成“一核、两带、三区、四廊”的发展格局。围绕三条融合发展经济走廊,全市形成以茶文化圣山——蒙顶山为核心,沿国道318线集生态茶园观光、茶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以芦山为核心,沿国道351线集田园风光、民族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度假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以汉源九襄花海果都、石棉安顺场为核心,沿国道108线集阳光鲜花、观光采摘、红色体验、民俗文化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

2016年,我市成功创建为全国第一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 

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我市已连续举办了8届汉源梨花节、15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成效显著。

随着诸多文化旅游节的火热,大山里的农产品也随着身价倍增。雅茶、雅药、雅果……特色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型升级,大大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鼓了农户的钱袋子。

农旅融合,融出农民增收致富图的同时,也融出乡村振兴图。

近年来,我市注重农旅融合,致力于一三产业的互动发展,加快产业聚集,随着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果药产业带建设推进,逐步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天全县南天新镇风貌


中国藏茶村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


【数字描绘雅安】

雅安绿色发展指数的变化:

2002年8月被批准为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

2003年6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第8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

2006年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并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十佳魅力城市殊荣;

2010年10月荣获中国低碳先锋城市称号,在《2010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中,雅安市被称为“绿色宝石”;

2011年8月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国内唯一一个“中国生态气候城市”称号;

2012年4月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发文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

2018年,省统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委组织部首次联合发布《2016年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雅安市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四位。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

2010年,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06元,增长13.26%;

2013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54元,增长11.0%;

2015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18元,增长8.1%;

2016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52元,增长8.0%;

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198元,比上年增收2466元。



汉源县双溪乡申沟村农家风情



汉源县双溪乡申沟村农家风情

【人物见证雅安】

汉源县双溪乡申沟村农家乐老板汪国华

从农民到农家乐老板

1979年,汪国华还是一个18岁的小伙子。“那时候还是包产到户,每天做农活,大家统一集中在一起,队长点完名,然后各自下田插秧,开始种庄稼,临近天黑,大家才各自回到家里。”汪国华说,那时候是按工分领粮食,吃不饱是常有的事。

1981年,土地分户以后,汪国华家分到了两亩多土地。“那时候就种小麦和水稻,只能说是够吃。”汪国华说。

1997年左右,当地农民开始种植水果,经济就开始有了转变。“我们这里种植白凤桃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种植水果以后,经济一年比一年好。”在汪国华眼里,种植水果以后的生活算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植水果经济收入比种植传统农作物好。”

尽管开始种植水果,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果农们卖水果也成为一大难题。

“那时候没有水泥路,交通很不方便,水果成熟的时候,大家就背上桃子去九襄镇卖水果。”汪国华笑着说,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

随着农业不断发展,“4·20”芦山强烈地震后,汪国华在政府扶持下,于2014年开办起了“香约桃花缘”,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的三层楼房,不仅拥有10个标间,还配备了地下停车场。

每年六七月,白凤桃成熟的季节。在双溪乡申沟村中行走,成片的白凤桃挂满枝头,乡道上,一辆辆载满白凤桃的车辆川流不息。随处可见村民背着白凤桃和收购商讨价还价,以及游客购买白凤桃的情景。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赚足了钱。

汪国华说,随着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果蔬产业带建设,这里不仅成了优质白凤桃基地,也成为游客休闲旅游目的地。

如今,产业环线修通了,客商上门收购水果,村民也不用跑到镇上去卖,节约了很多时间和成本,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随着我市农业不断发展和变化,像汪国华这样,吃上农旅饭的人越来越多。

雅安市农业农村局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周开元  

传统农业到农旅蓬勃发展

“2000年以前,我市基本都是传统农业,靠天吃饭。”今年56岁的周开元说,当时大家都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先解决温饱问题。慢慢地,我市开始调整产业结构 ,特色经济产业开始崭露头角,大家都种植附加值较高的农作物,标准化基地也开始出现。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全市农业主要解决农民吃饭问题。80年代后期,全市农业开始进行重点结构调整。2000年以后,结构调整力度越来越大。”周开元说,2000年以后,逐渐通过长期摸索和选择,基本形成政府、农民达成一个共识:泥巴山北面,以种植中药材、茶叶、猕猴桃为主,泥巴山南面,以种植水果和蔬菜为主。

“通过农旅融合不断发展,名山的茶叶,汉源石棉的果蔬,芦山天全宝兴的中药材,优势越来越凸显,品牌越来越显现。”周开元说,不管是雅安藏茶,还是石棉枇杷等,知名度越来越大。

2015年,我市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

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

2016年8年,省农业厅公布了首批四川省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名单,我市汉源县花海果乡、名山区中峰牛碾坪茶旅综合体、雨城区多营中国藏茶村、芦山县龙门休闲农业公园、石棉县安顺场农业主题公园、天全县南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6家业主上榜。

如今,基地变公园,家庭农场越来越多,农家乐越来越多,乡村旅游发展热火朝天,农旅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短评】

农旅融合

主阵地作用进一步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深化农村改革奠定农业大市的地位;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造就大批民营企业;从灾后重建到推进农旅融合,农旅经济在我市各个发展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市正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和旅游的融合作为经济发展稳定器、资源要素贡献者,其主阵地的地位作用进一步显现。

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动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亟待拓展农业功能、创新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当代人的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返璞归真的愿望更加强烈,旅游需求的新变化要求新的旅游形式和产品出现。由此,来自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动力驱使农业和旅游业寻求融合发展的可能性。

要想农业旅游实现深度融合,笔者建议,可从合作社和农民两方面发力。

一方面,应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合作社建设。乡村旅游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种新类型,也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有效推进乡村旅游的专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以及集群化发展,体现农旅融合深度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全域旅游理念深入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对农旅融合的作用愈加显现。村委会是农村产业融合的助推者,应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组织村民推进农业现代化,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夯实产业融合基础。

另外,农民是农旅融合的主体,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绝对主角和直接受益者。应通过相应的宣传引导以及教育培训,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其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旅游的规划、建设以及农旅融合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郑雨莎 石雨川 采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