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回梦里回雅安

来源:
2011-05-25 11:32
浏览:
收藏 打印

叶志江在青衣江畔品茶

  “几回回梦里回雅安。”

  叶志江把当年贺敬之回延安时诗兴大发而咏的名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改动了一字,用以表达他离开雅安37年对旧地青衣江的情怀。

  叶志江是何人?何以从上海的黄浦江“游”到青衣江?与雅安有何不解之缘?

  叶志江,生于香港,1963年考入清华大学力学数学系,196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被分配到雅安一小化肥厂工作,1974年调到武汉一所大学工作,1978年考上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1982年去美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回国经商,为美国维蒙特工业公司在上海筹建工厂,现居上海。2011年3月,叶志江旧地重游雅安,望着清澈的青衣江水,几度感慨。

  从高等学府到小城雅安

  提到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叶志江的名字,但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学生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清华高材生到雅安

  叶志江1963年秋季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流体力学专业,是全校闻名的高材生。1968年底,叶志江因种种原因被送到驻什邡某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一年半后正式分配到原雅安地区的一个小化肥厂工作。

  叶志江的到来,使当时的小城雅安有了第一个清华大学毕业生,但这个“第一”之说被叶志江否认。他说,在他来雅安之前被关押在苗溪农场的清华大学英文系学生胡风,才是清华大学的“雅安第一”,这是后话。

  叶志江是1970年夏天到雅安的。他从成都乘坐破旧的长途汽车西行,经过5个多小时折腾到了雅安金鸡关。车至崖边,叶志江在车上居高临下,看着地势平坦、依青衣江而立的雅安城山清水秀,心中生出了些许安慰。可进入雅安城下车后,眼前却是破旧的街道、简陋的房屋、飞扬的尘土,甚至连青衣江边也肮脏不堪,“山清水秀”的印象荡然无存,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

  “大学生不知道叶志江,就不算是大学生。”这是当时全国学生中流行的一句话,也是当时对大名鼎鼎的叶志江这个名人的高度概括。他在清华大学时,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和文汇报等全国10多家报刊相继刊登他的文章,让他成为全国学生中的“名人”。直到时隔30多年后的1998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著名归侨教授、建筑评论家、原《世界建筑》主编和圆明园研究专家曾昭奋教授,还在《读书》杂志撰文称赞叶志江在1964年发表于《数学通报》上的两篇论文,叶志江曾因此论文而受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市领导的关注和接见。

  到雅安后,接待叶志江的是原雅安地区大学生分配办公室的一位干部,姓杨,后来大家称他“杨分办”。“杨分办”得知叶志江在清华大学学的是流体力学专业后,惊愕不已,十分诚恳地安慰叶志江说:“雅安地区正在兴建氮肥厂,是地区办得最‘现代化’的工厂,氮肥厂的管道里都是‘流体’,你去那里吧,你的专业会有用的。”

叶志江(中)与同学合影

  青衣江边一住四年

  叶志江把雅安城称为原雅安地区的“鸡头”,天全、芦山、宝兴等“深山老林”是“鸡尾”。

  在“杨分办”的安排下,叶志江没有被分配到“鸡尾”,而是从雅安城区出发,沿着青衣江逆行而上,走了10多里山路到了属于他生活工作的厂区——亦即后来被他称为“庄园”的雅安化肥厂。厂区的面貌让他惊喜不已:园中绿树成荫,桂花树特多,一座西洋风格的小楼隐约其中,宛如手掌心里的一颗明珠,整个厂区竟然像一座美丽的大“庄园”。而青衣江就在“庄园”后面,向江边行走数百步,便闻涛声,水势湍急,水尤清洌,河对岸峭壁耸立。

  “庄园”旁正在兴建中的雅安地区最“现代化”的工厂,其实也就是个几百人的小厂,在叶志江印象中“像五十年代用小高炉大炼钢铁一样”,所不同的是,新建的工厂有了很大的进步,安装了成套的设备,并为新设备配备了一批重点大学的学生。

  厂里有许多人物至今都留在叶志江的记忆里,如豪爽的任厂长,他对那些大学生倍加关照。厂里还有一位尤大姐,在叶志江的记忆中就如当时电影里常见的那些女干部,短发、衣着朴素大方,负责给每一个来到庄园的人安排工作,分配住房,总是带着亲切的微笑。几十年过去了,叶志江还记着尤大姐的微笑,甚至给他倒水的动作。

  在青衣江边的这座有“庄园”美景相伴的工厂里,叶志江一住就是4年。那4年,也是他人生中失落的四年,青春的情感和雄心如同昔日的繁华,都散落在这里的灌木丛中。时至今日,叶志江还会想起庄园中盛开的桂花,甚至“闻”到它的香味。他说,“这一切都不可能像烟云般消散,但也并不惹人伤感。”

  1974年,叶志江被调到武汉一所大学工作。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时,他考上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后转入中国科技大学,并在上海交通大学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他的毕业论文在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青春之歌留驻青衣江畔

  雅安,迎来了清华大学的叶志江,也让他把最美好的青春音符留在了青衣江边的小城雅安,而人生长河中4年的深深情感,也随着小城雅安的逐渐长大长高而更为清醇,越发浓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在叶志江的记忆中,“庄园”旁边的工地冷冷清清,“庄园”里的人不免闲得无聊,在上班时“干私活”便很盛行。因为无事,打扑克也就成了他和其他几个大学生的“精神麻醉药”,不赌钱,仅仅只是“为名誉而战”,也“杀”得天昏地暗,甚至可以三天两夜不睡觉。

  玩的是当时流行的“打四十分”游戏,两两对决。一起分到原雅安地区工业局工作的大学生周同衡从雅安城里到“庄园”度周末时,见叶志江他们几个大学生沉迷于扑克游戏,很不以为然。叶志江辩解说,“当革命处于低潮时,在日内瓦流亡的列宁同志便曾关起门来打了三天桥牌,让国内来的布尔什维克代表见状大吃一惊。”周同衡反唇相讥:“是的,列宁同志打扑克的时候,你们在打扑克,列宁同志不打扑克的时候,你们还在打扑克!”

  这“扑克俱乐部”的主要成员里面有个上海南市区小弄堂里出来的学生小月。小月温顺体贴,更会烧菜做饭,是典型的传统上海女子。周末时,小月会用粮票换只老母鸡或鸡蛋之类,做几个好菜招待“扑克俱乐部”的成员,并帮他们缝缝补补、洗衣服、洗被单。后来,小月与其他到雅安的学生一样,离开了雅安,回到了上海附近的一个城市里工作。

  平时深居简出的一位厂医也曾加入到他们的“扑克俱乐部”中。让叶志江记忆犹新的是,医生花容月貌,但“美人初学,常出错牌”,叶志江和美人打对家,“吼得美人花容失色”“抬不起头来”“很后悔打牌时未能怜香惜玉”。当叶志江回忆青衣江边那段岁月的文章在清华校友网上发表后,美人医生成了众多校友追捧的“明星”。

  如今,看到大街小巷盛行的“斗地主”扑克游戏,叶志江风趣地说,不知道为什么,这充满“阶级斗争”意味的“斗地主”游戏反而在和谐社会里红火起来了。

  旧地重游花香依旧

  “当年让我心惊肉跳的荒山野岭如今郁郁葱葱地升级为成雅高速的美丽屏障,穿行其间,恍如置身于弗吉尼亚州蓝岭上的高速公路。”

  今年3月28日,叶志江与当年的好友们相约重返旧地雅安,“除了青衣江,这座城市的细节早已从记忆中消失,似乎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三十年改革所波及的并不仅仅是沿海的城市,就连雅安这样的偏僻之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重游旧地雅安,让叶志江感慨、感叹、感怀的事很多,以至留下“就冲这‘白果鸡’也确实值得来一次的”“张家山的清晨很让人留恋,空气清新,花香鸟语”“街上有商店放着流行歌曲,这在上海已不时兴了”等一串串的感叹。在叶志江眼里的昔日“庄园”,“虽经岁月和风雨的摧残,那美丽的花园依然不屈不饶地等候着故人的到来,显示着生命的力量。虽然只剩下了一个角落,但这些萦绕在梦中的桂花树、灌木丛和盛开的鲜花依旧会让你想起那些曾经的失落和快乐,让你产生一番感慨。”

  涛声不再依旧,水流也不再湍急,河中央那一串串漩涡消失了,没有呜咽之声,只是静静地流淌着。

  记者彭华

  题外

  叶志江的雅安之行,接待他的是当年在雅安一中读书的孙义忠。他是市政协委员、雨城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局体育科科长、雨城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校长、高级教练。

  5月5日下午,记者在市区羌江南路上的工人俱乐部见到孙义忠时,年近花甲的他正在雨城区全区运动会赛场上。他告诉记者,当时在雅安的外地人不止叶志江一个,还有王中康、薛明威、吴景堂,分到荥经的欧阳等等。3月初,离开雅安后到了北京的周同衡打来电话说,叶志江他们要到雅安,孙义忠即为他们做了一切必要的准备。

  孙义忠是当年王中康在雅安一中教化学时的学生,因为此,孙义忠至今都还与当年到雅安的这些大学生们保持着联系。他告诉记者,只有阿威(薛明威)在雅安安了家,前些年去世了。阿威的爱人是无党派人士,在雨城区工作,已经退休,一个女儿在上海念完大学后就在上海工作了。

  记者彭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