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情中他们冲锋在第一线——记汉源“8·6”山体崩塌灾害排危抢险中的水利精神

来源:
2009-09-01 13:33
浏览:
收藏 打印

  2009年8月6日晚11时30分,位于汉源境内的省道306线K73+000——K73+300处,发生山体高位崩滑,约90余万方的土石滑入大渡河,形成壅塞体阻塞河道,壅水威胁着上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8月14日,汉源“8·6”山体崩塌灾害壅塞体爆破排危抢险任务圆满结束,险情解除,广大人民群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在8天的排危除险中,水利人始终不怕苦、不怕累,以“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行业精神奋站在排危抢险第一线。

  快迅速到达灾害现场

  “铃铃铃铃……”8月7日凌晨1点多,一阵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划破了设在市水利局的防汛办值班室宁静的夜晚。

  “距汉源县城10公里处的顺河乡猴子岩发生山体高位崩滑,导致大量土石掉落大渡河,形成壅塞体阻塞河道,上游水位不断抬高,造成临河部分农户住房和农田淹没,现正紧急疏散人员。”听到县防汛办的报告,值班人员迅速向局领导汇报相关情况,并通知了雅安水文局、市气象局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相关成员单位。

  市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市水利局局长郑尚堃一边赶赴市防汛值班室,一边向省水利厅、省防汛办及市领导简要汇报,并安排通知相关部门立即召开紧急会商会。

  8月7日凌晨2点的紧急会议上,根据了解的初步情况,郑尚堃果断宣布启动抢险应急预案。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由市水利局、雅安水文局、市防汛办、雨城区水利局相关人员组成的抢险工作队迅速集结待命,紧急调运的两辆卡车装载好了两艇冲锋舟和大量救生衣、钢钎、铁锹等抢险物资,由郑尚堃带队,在凌晨3点,与武警雅安支队的抢险官兵一起,急速向汉源灾害现场疾驰。

  此时,市委、市政府和省水利厅、省防汛办的领导、专家已在赶往灾害地点的途中。

  这一切,都在夜幕下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6点50分,水利抢险工作队到达汉源县,兵分两路,一路立即前往崩滑现场勘查灾情,一路同武警雅安支队找寻临时码头,迅速着手营救被困人员。

  勘查发现,因山体发生崩滑的滑移体较大,导致大渡河一度合龙,7日早上河水开始漫顶,壅塞体已被冲开一处缺口缓慢泄流。崩滑体落入大渡河产生的水浪冲击对岸山体,造成大渡河右岸崩滑,前往壅塞体上的道路已完全没有。

  省水利厅厅长冷刚、总工程师张强言、纪检组长徐亚莎、省防汛办主任谭小平、省农水局局长王华等领导、专家也已及时赶到灾害现场。一场集省、市、县三级水利、防汛部门之力的抢险工作就此展开。

  谋精心组织排危抢险

  8月7日,灾害现场成立了雅安“8·6”山体崩塌灾害抢险救援总指挥部。

  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现场指挥抢险救援工作总体决策部署,由水利、防汛部门组成的抢险组担负壅塞体清障抢险任务,计划采取爆破壅塞体的办法,拓宽壅塞河道处行洪断面,提高过水能力,逐步降低壅水位,消除壅水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市政府副市长廖磊担任了排危抢险指挥机构指挥长,接到命令后,立即组织省、市、县三级水利、防汛部门组成的清障排危抢险组和相关爆破、水利专家对壅塞体现场进行踏勘,8月7日连夜召开专题会议,认真讨论研究,缜密制订清障排危抢险实施方案,落实任务,为快速成功实现壅塞体清障爆破奠定了基础。

  8月8日一早,省防汛办紧急增援的4艇冲锋舟、从眉山抽调的冲锋舟操作手到达临时码头。清障抢险组抓紧时间展开了爆破作业的施工准备,调运的柴油空压机、打孔设备,组织的专业施工人员,用冲锋舟一批批地运送到河道中的壅塞体上。省武警总队一支队、武警雅安支队官兵,紧张抢通便道,在由巨大山石组成的壅塞体上开挖坑槽、钻孔,汉源民兵运送物资,专业人员填埋炸药……

  在整个爆破作业的准备过程中,山体危岩仍不时滑落,壅塞体上的施工作业一再被迫暂停、爆破时间一再推延。终于在8月11日下午6点30分,在大渡河中的壅塞体上响起了第一声巨大的爆破声。

  “轰……”爆破声响彻了整个大渡河,经过150余人三天艰苦紧张的奋战后,首次爆破成功。此次清障爆破后,大渡河壅塞体处拓宽行洪断面20余米,河水流速明显加快,下泄流量明显增大,达到了预期效果,有效缓解了壅水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第一次爆破成功后,为进一步扩大成果,拓宽行洪断面,继续破碎壅塞体上大型巨石,尽可能降低壅水位,最大限度消除行洪障碍,按照抢险救援指挥部决策,并报告省水利厅,决定再次组织对壅塞体实施清障爆破。

  接到命令后,排危抢险组的工作人员们顾不上休息,以更高昂的斗志,再次投入到爆破工作中,在修缮好第二个壅塞体爆破点的通道后,排危抢险组又继续在爆破点展开了开挖坑槽、钻孔作业。

  8月14日下午2点,让所有参战人员激动的爆破声又一次在大渡河响起,第二次清障爆破也取得成功,过水河道断面又拓宽了十余米。此时,壅塞体处的过水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了,壅水从最初的6.15米基本稳定在3米左右,进一步缓解了洪水对上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至此,汉源“8·6”山体崩塌灾害猴子岩壅塞体爆破排危抢险任务圆满结束。

  毅不怕苦累坚守一线

  此次山体崩塌灾害突发性强,省、市水利部门组织的抢险工作队员们还来不及告诉家人,来不及收拾行装就踏上了赶往受灾现场的路途。在8天的排危抢险过程中,水利人不顾疲劳、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山体崩塌灾害一线查看灾情,奋战在抢险救援第一线,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行业精神。

  省水利厅总工程师张强言带领省防汛办、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的专家一直坚守在排危抢险第一线,头顶烈日不叫苦、衣杉湿透不喊累。“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排除险情!”这是四川水利人用满腔的热血和旺盛的斗志向自然灾害书写的宣言。

  “在排危抢险的几天里,每天往返于码头和壅塞体,现场协调督促,根本没时间去感受苦和累。”参加抢险的市水利局的同志告诉记者,“在排危抢险的过程中,整个组的工作人员没日没夜地干着,嗓子说哑了,膀子晒伤了,还有的带病一直坚守岗位”。

  在此次排危抢险任务中,市水利局局长郑尚堃担任壅塞体排危抢险指挥机构的副指挥长,负责抢险现场施工、材料供应、水上运输、水情测报、安全警戒等各工作小组和各部门之间的具体协调。

  每天,在山体灾害现场,排危抢险组有近200名工作人员在来回忙碌着,其中包括省、市、县三级水利部门及省、市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瀑电葛洲坝项目部、爆破公司等等,单位、部门、人员繁多,再加上彼此之间不甚熟悉,协调工作量大,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致。他每天要穿梭在各工作小组和部门之间:早晨7点,他开始核实前一天夜里各小组分配的工作任务,检查人员、物质到位情况;从8点开始,各小组的工作人员投入工作,他则及时处理在各项工作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协调各小组、各部门之间的各项工作;到了晚上,组织召开工作会议,总结当天的工作情况,制定安排第二天各小组的工作任务……

  “当时,情况紧急,壅塞体上下游的群众生命财产正受到威胁,常常是第二天凌晨才能休息,其他已顾不上了。”郑尚堃说,虽然当时壅塞体有缺口可以泄流一部分河水,但只要处于上流的甘孜地区降暴雨就会造成壅塞体上游河段的水位再次上升,威胁上游乡镇甚至县城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壅塞体上,每天都能看到一个偏瘦却十分精神干练的身影,他就是市水利局副局长徐海波。在此次壅塞体清障排危抢险中,他承担了壅塞体爆破作业现场指挥协调任务,抢险过程有多久,他就在壅塞体上坚守了多久。每天头顶烈日,与爆破专家现场研究制订爆破方案,协调多部门在壅塞体上的现场作业。他毫不畏惧左岸危岩随时有崩塌的危险,亲自检查每一个爆破坑槽、每一个炮眼,他临危不惧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感动着在场每一位工作人员。在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尽快实施清障爆破、排除险情,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灾害发生后,省、市、县水利部门、防汛办迅速启动抢险应急预案,组织人力、物力全力投入排危抢险工作。水利人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自己的第一责任,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不惧危险、勇往直前,不分昼夜始终坚守排危抢险第一线,让“四川水利”的旗帜飘扬在救灾现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科学发展观,坚决完成了上级赋予的抢险任务,彰显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就是以这样一种精神,四川水利人圆满完成了在“8·6”山体崩塌灾害中的排危抢险任务,并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一致好评,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