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解法治“同一题”——“6+1”区域协同成员单位聚力地方性法规落地见效

来源:
2025-05-12 09:59
浏览:
收藏 打印

□欧阳小聘 本报记者 张婧

5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雅安基层立法联系点“6+1”区域协同成员单位工作交流会在雅召开,雅安市与乐山市、眉山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人大常委会以及四川农业大学,围绕加强地方性法规贯彻实施等主题开展座谈交流。

什么是“6+1”?2023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雅安基层立法联系点,与上述市(州)、高校“牵手”,建立“6+1”区域协同机制,扩大国家立法“直通车”辐射带动面。去年,成员单位完成了全国人大常委会5部法律草案的意见征集,原汁原味上报6个市(州)干部群众、高等院校专家意见建议163条,为区域协同发展探索了实践路径。

这一次,成员单位再次围坐一起,紧盯如何推动法规从“纸面”落到“地面”展开深度对话,共解法治“同一题”。

发力

地方性法规为地方治理“保驾护航”

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是我国统一分层次立法体制的重大发展,旨在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适应地方特点和治理需要,提高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

自1980年甘孜州人大常委会设立以来,先后制定自治条例1件、单行条例22件、地方性法规6件,对自治条例和8件(次)单行条例作出修改,对7件单行条例和1件地方性法规进行废止,取得了“29立9改8废”的地方立法成果。

“我们现行有效的法规中,政府及有关部门对7件法规制定了配套文件19件。”甘孜州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付林介绍,为确保地方性法规贯彻执行,当地采取配套促进法规、执法检查、法规后评估等举措,以确保地方立法更好保障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它为地方治理提供了法治依据。”谈及地方性法规的重要作用,雅安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陶炳忠举了一个例子,《雅安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若干规定》颁布实施后,对提升农村居民文明意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推动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5月施行的《雅安市蒙顶山茶文化保护条例》,从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切入,为推动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三茶统筹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乐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新礼介绍,立足实际,该市对上位法“粗线条”细化明确、“薄弱点”补充完善、“空白区”积极探索,制定具有地方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的10部实体地方性法规。

罗新礼表示,制定《乐山市城管条例》时,该市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召开论证会、协调会,最终形成“犬龄满三个月应当进行防疫接种”“犬绳长度不得超过2米”等10项具体规定。针对“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专门制定出台《乐山市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为全面实现绿色养殖、生态养殖、科学养殖提供了法规遵循。

设区的市、自治州有了立法权,能够立足区域发展实际,针对地方治理中的痛点、堵点精准立法,使地方性法规更具现实针对性、实施可操作性。

坚持问题导向,凉山州人大常委会将立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制定移风易俗、禁毒、艾滋病防治、民族团结进步等条例,初步构建了具有凉山特色的地方立法体系。“2022年颁布实施的移风易俗条例,聚焦高额彩礼、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人居环境脏乱差、蹲地不卫生用餐等堵点难点,形成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该条例的约束力、执行力和可操作性,成效明显。”该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孝林表示。

眉山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急需先立”原则,高度重视法规制定,快速回应立法需求,全力推进法规实施。该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白刚介绍,通过健全地方性法规配套衔接制度验收机制,已累计出台法规配套衔接行政措施46项、行政规范性文件33件。

为提高法规知晓度和社会认同感,阿坝州人大常委会创新采用藏汉双文普法宣传模式,推动法规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寺庙、进企业、进景区、进医院,并组织精通藏汉双语的普法队伍精准普法,消除语言障碍。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四川农业大学构建了“立法咨询+智库服务+评估反馈”的全链条参与机制,与省、市两级部门紧密合作,先后完成12部省市地方性立法的可行性论证、立法起草、立法后评估等工作,有效助力地方法治建设。

堵点

法规落地遭遇“中梗阻”

随着地方性法规颁布实施,各地法治体系建设逐步健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成为制约地方性法规发挥效力的“绊脚石”。

陶炳忠认为,地方性法规贯彻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在执法方面,部分单位对地方性法规的法律地位认识不清,前期实施准备工作不充分,配套制度措施不及时;在司法方面,研究、适用地方性法规不多;在普法方面,“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存在宣传力度不大,群众知晓度不高等问题。

在阿坝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耀龙看来,部分地方性法规在出台后未能充分融入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执法部门在具体工作中对地方性法规援引不足,司法诉讼裁判中地方性法规的适用频率也不高,公众对相关法规认知度和参与度有限,导致法规条文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应有的规范作用。

付林也认为,地方性法规在执法、司法案件中适用率低:“执法、司法队伍对地方性法规的熟悉度不够,也是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引用地方性法规少的原因之一。”

破局

多管齐下激活法规“生命力”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如何让地方性法规达到“良法善治”的目的?

“6+1”区域协同成员单位表示,需要结合各自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方式或措施,加强地方性法规的贯彻实施,把地方性法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功能充分释放,有力提升地方治理成效,为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整体优势作出应有贡献。

“我们计划加快配套制度建设、强化配套制度审查,确保其与地方性法规相一致,与实际需求相契合,具有可操作性,切实发挥支撑保障作用。”张耀龙表示。

凉山州、甘孜州人大常委会将加快出台相关决定,有效推动本地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进入执法、纳入监察、融入司法、列入普法的环节,进一步发挥地方性法规在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民主法治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乐山市人大常委会将进一步做好法规实施监督工作,推动“良法善治”。眉山市人大常委会将探索建立地方性法规“年度清理+专项清理”双轨制,对与上位法衔接不紧、改革需求不力、实施效果不佳的法规,及时启动修改废止程序,确保法规体系内部协调。

“确保地方性法规严格贯彻落实,应充分履行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职责,强化人大监督、社会监督。”陶炳忠介绍,下一步,雅安市人大常委会将结合实际出台相关决定,全面加强地方性法规贯彻实施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