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劲吹姜维风

来源:
2007-02-04 00:00
浏览:
收藏 打印

  1月30日。冬季的阳光柔和而明净,一如这小城中沉稳古旧的建筑,流溢着宁静和明朗的情调。风沿着街道款款吹过,不经意地抚弄着行人的衣角,这里人们的神态也是悠闲和 散淡的,和行色匆匆绝缘。芦山人骨子里有一股雍容淡定的气度,不仅是由于汉代石刻的文化积淀、根雕的艺术熏陶和兰花的清香浸染,也是由于他们与历史英雄“比邻而居”的自 豪。
  传说姜维
  芦山县又叫“姜城”,传说这是因为姜维曾在这里筑城守卫、屯兵设防。现在芦山县姜侯祠中尚保留着三国时期的姜城遗址,这段古城墙曾在公元2000年修复过,今天仍不失 恢弘的气势。在芦山,与姜维有关的文物还有姜公庙、姜维墓、平襄楼、姜侯祠大殿、“汉姜侯祠”牌坊等,同时,还有在历代芦山人中口耳相传的佳话。
  在午后眩目的阳光下,记者和在姜维广场休息的爷孙俩攀谈起来。爷爷姓李,今年64岁了,孙子将近6岁,每天下午都喜欢在广场姜维雕像的下面举起木棍做武器“厮杀”一 番。
  “传说姜维在成都被曹魏乱军五马分尸后,他的部下冒死从成都将姜维的肝胆抢回芦山埋葬,就是现在的姜维墓。”李大爷所说的姜维墓在芦山县城东北龙尾山上,座北向南,为 圆形条石墓。墓前有两座墓碑,一座建于道光十五年,题刻“汉大将军姜侯伯约之墓,知县吴占魁立”;一座建于道光十六年,题刻“汉大将军平襄侯姜讳维墓,知县段荣恩立”。
  现在的姜维墓有些破败和颓废:周围茂密的树木杂草遮挡住了墓冢的大体外貌,墓冢表面也出现了裂缝,但据李大爷介绍,每年清明节时,还会有些人去祭拜。
  “李”和“魏”是芦山县的大姓,据说,当年抢得姜维肝胆的两位将领是亲兄弟,来到芦山后,二人为了躲避官兵的追杀,分别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李”和“魏”,隐姓埋名,过 起田园农耕的日子。直到现在,李魏两家仍有不能通婚的习俗。
  姜维的妹妹姜姑也是芦山人们崇拜喜爱的巾帼英雄,传说姜姑和姜维部下一位将军结为连理,姜维死后,姜姑来到芦山,领兵、劳作,继续完成其兄未完的事业。“就是因为姜姑 这个女中豪杰曾在这里生活过,我们芦山也一直有妇女掌家的传统,解放前,茶马古道上的背夫按所走路程的长短分为长脚和短脚,我们芦山的妇女和男人一样,做的是很辛苦的长 脚。”李大爷这样告诉记者,他的小孙子还用木棍为记者表演了一段“自创”的“姜维枪法”。
  在芦山县城里,无论是须眉尽白的老人,还是追逐打闹的小孩,问到姜维,每个人都可以热情为你介绍一番,虽然他们的讲解或多或少都带有主观情绪和传奇色彩,未必经得起历 史的考据。对芦山人来说,姜维是一位英勇伟大的历史将领,但并不遥远凝重,就像遍及县城各个角落的、以姜维为名的酒家、饭店一样,温暖且近在咫尺。
  纪念姜维
  农历八月十五是姜维殉难的忌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每年的这天,地方乡绅富裕之士会捐资,以姜侯祠为中心,用竹木和柏木枝桠搭建简易的彩楼四十八座,用作歌舞表演的 戏台,祭祀姜维,俗称“八月彩楼”。祭祀活动一般由当地最高行政官员主持,以端公、道士为祭祀法师,焚香、上祭品、虔诚礼拜、唱念祭文、礼毕,每道程序都庄严肃穆。
  祭祀程序结束后,还会有庆坛表演,这是“八月彩楼”必备的一个祈福纳吉、酬神还愿的傩戏剧种,由九个程序组成。其中三个程序重在法事,另外六个程序均为有故事情节,有 人物形象的“折戏”,表演者们载歌载舞,插科打诨,娱神娱人。
  李大爷告诉记者,“倒是听说过庆坛,据说表演的人是戴着面具的。”“庆坛”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目前庆坛的传人只剩10位,很多老年人都不曾见识过原汁原味的庆坛表演 了,所以芦山人不得不简化纪念方式,常到姜侯祠、姜维广场走走看看,无法简化的却是怀念英雄的心意。
  “我们这里的小娃娃,是从小听着姜维的故事长大的,姜维的勇敢、爱国的精神对娃娃们的影响很深,我们每个芦山人都为姜维感到自豪。”李大爷这样总结到。
  崇拜姜维
  在全城浓厚的“姜维崇拜”氛围中,记者却要追究姜维是否真在芦山守过城、姜维墓是否真埋有姜维肝胆这样的问题,自己都深感迂腐和煞风景。芦山县博物馆的馆长郭凤武告诉 记者,关于芦山县与姜维的渊源,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诸葛亮是很了不起的,但他忙于征战,导致了三国时蜀汉‘国不治史,注记无官’,甚至陈寿在写《三国志·蜀书》时,都找不到足够的史料。存留下来的少量文史资料,记录 的也多是蜀汉与北方的战争,这可能就是史料上找不到姜维在芦山记录的原因之一。”
  后人只能根据旁枝末节的细节来推测姜维与芦山的关系,郭馆长列出了两个依据。“芦山祭祀姜维的习俗从西魏时候就开始了,据明山东都司芦山人李必钦《请建屠侯祠碑记》记 载:‘西魏封姜侯开明王,旧有彩楼四十八座,壮其品之高,节之坚也’,可见其时之早,同时也暗示着这么一种可能,姜维确于芦山屯兵筑城,且为时不短。”除了在姜侯祠中保存 的古城墙,在现芦山中学内还有城门遗址,“如果将二者连接起来作为围绕当时“姜城”的城墙,其周长与《芦山县志》上记载的‘姜筑土城’2里基本吻合。”
  “芦山很久以前就叫‘姜城’,而且与姜维有关的传说、纪念性建筑及相关祭祀活动非常之多,应该不是空穴来风。”郭馆长表示,虽然芦山与姜维的历史关系已不可考,但这都 不重要,姜维对芦山的影响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种深层次地、对某个人的信仰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罕见的,姜维给予芦山人的一种矢志不渝、精忠报国的精神,这才是重 点。记者山川
  相关链接 历史上的姜维
  姜维(公元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父姜炯,天水郡功曹,后死于战场,姜维任参军。公元228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夺取天水、南 安、安定等郡,镇守天水的魏将姜维归附蜀汉,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
  从文字上看,古代“羌”、“姜”字形相近,一音之转。
  《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可见,姜维是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干部”之一。
  姜维的一生为蜀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归附蜀汉后曾先后四次随诸葛亮出师北伐,立下了许多战功。诸葛亮逝世后,他从容镇定,有条不紊地整顿军马安全撤 退。费祎死后,他总揽军权,曾先后多次出兵北伐,决心完成前人未竟事业统一天下。直到刘禅投降,西蜀灭亡后,他还想利用钟会复兴蜀汉,可见出他忠于蜀汉的坚定信念。
  另外,姜维在继承贯彻诸葛亮的“和夷”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方面,也作了许多努力,有一定贡献。诸葛亮死后,姜维为凉州刺史。公元247年,汶山(今四川 茂汶)变乱,姜维率兵前往平定。随后又出兵陇西、南安、金城一带,大战魏将郭淮、夏侯霸于洮西。这两次出兵,他都注意贯彻诸葛亮生前的“和夷”政策,安抚了少数民族,调整 了民族关系,实现了民族团结的愿望。
  有人说,诸葛亮特别器重姜维,除了姜维自身的才略之外,主要是因为姜维是少数民族将领,熟悉民族地区的人情世俗及自然形势。重用他不仅有利北伐,而且体现了“和夷”政 策。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