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便到舒适 方寸之间丈量城市文明新高度
□ 本报记者 石雨川
青砖灰瓦的中式屋檐下,无障碍通道与绿植相映成趣。若不是门口“公共卫生间”的
项目名片:
从“痛点清单”到“幸福样本”
近年来,为了改变市民想“方便”却不太方便的状况,我市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按照“补足数量、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优质服务、群众满意”的原则,着力补齐城市公厕短板。2025年,我市计划新建7座、改建2座公厕,通过“15分钟如厕圈”规划破解老城区、新城区9处高需求区域的“方便”难题。曾经“脏、破、旧”的公共厕所,正经历从“基础刚需”到“品质升级”的蝶变。
实施路径:
全流程精细化管理
设施齐全、干净无异味、设计人性化,这是群众对荥经县严道街道青华街颛顼广场公厕的评价。“很多人在颛顼广场游玩,这里的公厕使用率很高。以前,公厕容易堵,味道也大,体验感不太好。现在提升改造了,大家很满意。”市民郑苹说。
3月24日,记者实地探访颛顼广场公厕发现,升级改造后的公厕不仅外观焕然一新,内部设施也全面升级,不仅更换了洗手台门板,室内墙面粉饰一新,而且翻新了天花板吊顶,第三卫生间增设了无障碍设施,为特殊群体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如果说硬件改造是基础,那么精细化管理就是持续焕新的关键。“我们对人流量大的老旧公厕实施‘一厕一策’改造,重点解决堵塞、异味等顽疾。”荥经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介绍,改造后的公厕采用防臭材料、智能冲水系统,配套绿植景观提升环境品质。
在实施路径上,我市建立“清单化+项目化”推进机制:1至6月完成立项、招投标等前期工作,7至11月全面施工建设。雨城区、名山区等县(区)同步推进新建项目,天全县、芦山县启动老旧公厕改造,从排污管道扩容到无障碍设施增设,从日常清洁消毒到特殊时期应急处理,构建起“建设-管理-维护”全链条体系,确保公厕年内实现“洁、香、美”的升级。
针对不同人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分类施策,完善人性化如厕设施。如:在厕所门口设置扶手栏杆,设置残疾人专用通道;在厕位和洗手盆处设置安全抓杆,方便老年人、残疾人及特殊人群;在新建和部分老旧公厕改造中新增第三卫生间,配置坐便、洗手池、安全扶手等装置。
“精细化管理是提升公厕服务质量的关键。从硬件设施的升级到软件服务的优化,从日常清洁的保障到特殊时期的应急处理,精细化管理让公厕的每一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保持公厕环境的清洁卫生是精细化管理的首要任务,相关部门通过定期清洁消毒,确保公厕内无异味、无污渍,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如厕环境。
市民展望:
“面子”与“里子”并重的期待
当硬件升级初见成效,市民的期 待开始向更深层次延伸。
“实用、干净、方便”是雅安城镇 公厕的代名词,“面子”与“里子”并重 更是大众的呼声。 “希望公厕外观能和周边环境更 协调,公园、商业区的公厕可以设计 得更有特色。”市民李建军表示。如 今,我市部分新建公厕已融入地域文 化元素,如荥经县的中式屋檐公厕、 雅安熊猫绿岛公园的熊猫元素公厕, 但市民期待更多样化的设计。
在硬件设施方面,市民对完善无 障碍设施呼声较高。“第三卫生间里 最好能增加婴儿护理台和儿童坐便 器。”带娃出行的市民陈芳认为,母婴 设施的配置能让带孩子的家长出门 更从容。
"要是能通过手机APP实时查询 附近公厕的位置、人流量就好了。”经 常骑行的市民罗芸提出智能管理建 议。随着“互联网+”理念普及,市民 对公厕的科技赋能充满期待。部分 市民希望
针对公厕维护,市民普遍关心长 效管理机制。“现在保洁员每天打扫 多次,但节假日人流量大时,能不能 增加临时保洁人员?”市民黄静琴建 议建立动态响应机制。此外,部分市 民提出“以商养厕”的创新思路,如在 公厕周边设置便民服务点,既补充管 理资金,又方便市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