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 新梦 新生——雨城区灾后新村建设扫描
上里镇庙圷村新村聚居点开工建设
9月17日,上里镇庙圷村新村聚居点锣鼓喧天,群众欢颜。这一天,庙圷村新村聚居点——“水景家园”正式开工建设,这是雨城区首批启动的灾后重建新村聚居点之一。这些开工的新村建设点,不仅为受灾群众描绘了今后美好家园的模样,更为他们点燃了新梦想,点燃了重生的新希望。
数着日子 盼着新房子
23日,虽然天空下着雨,但庙圷村新村聚居点施工现场机械轰鸣,挖掘机、装载机分工协作平整场地。“这个点占地面积60亩,安置受灾村民92户、347人,项目总投资约3500万元。规划在2014年3月20日前完成新村聚居点的农房建设主体工程,确保重建户在2014年4月20日前搬新家、住新房。”上里镇党委副书记毕建伟介绍。
当地村民杨洪全是“水景家园”业主委员会主任。他说,他家的房子是2000年修的,今年地震时,被全部震垮。“我家修的房子一共160多个平方米,看着规划的蓝图,我已经可以想象今后的新房子在哪里了。现在,我已经在规划怎么装修,购置什么家具了。”杨洪全说,他和家人都数着日子,盼着早日搬进小区,住上新房。
盼着搬新家、住新房的还有村民杨云军:“你看,咱们的小区内还有一个池塘,房屋依塘而建,还有花草、林木妆点,这和城里人住的小区没区别嘛。”
住进房子 过上好日子
有人盼着搬新家、住新房;有人已经住进了新房。
走进特困户杨在清老人的新房,就听到他爽朗的笑声。“做梦都没想到,震后才两个多月就搬进新家,住上永久性住房。”杨在清说,新房白墙红砖、宽敞明亮,比原来的房子好多了。
杨在清老人的新房为一室一厨,建筑面积50平方米。房子的左、右两边分别住着70岁的杨年贵和63岁的赵玉华两位老人。三位老人的家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中损毁倒塌,震后,上里镇党委政府一边帮助他们解决过渡安置问题,一边安慰他们不要担心,不久将住进政府修建的永久性住房。
震后两个多月,上里镇党委政府对三位老人的承诺就成为现实。
据悉,为确保受灾特困群众尽快住进安全、经济、适用的永久性住房,雨城区委、区政府制定了《雨城区“4·20”芦山强烈地震特困户农房恢复重建工作实施方案》,目前已经全面完成“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34户特困户农房的建设。
81岁的特困户张其秀将新房打扫得干干净净。“住进新房,要爱惜生活环境。”张其秀说,她之前的房子住了几代人,已经破烂不堪,无论怎么打扫,看起来都是脏兮兮的,如今的居住条件太好了,感谢党委政府。
农房建设放首位
为了让受灾群众尽快搬进新房,雨城区拟定了“五个一”重建计划:今年7月1日让部分特困户住进新房;10月1日让特困户住进新房(目前已经全面完成);2014年1月1日让分散居住居民住进新房;2014年农历正月初一,让第一批启动重建项目的居民住进新房;地震一周年,让90%以上重建户搬进新房,一年半时间内,让受灾群众全部搬进新家。
在农房重建过程中,雨城区积极探索农房“统规自建、统规统建、统规联建”模式,41个新村聚居点评估、地形图测绘已基本完成,规划、调地等前期工作正有序推进。在新村建设中,雨城区将打造“一村一品一特色”,分类制定了休闲度假型、产村相融型、商贸服务型等30余个打造方案。
在创新机制上,雨城区按照行政区划将分散农户建房划为四大片区,每个片区聘请1家监理单位,每个乡镇派驻1支技术指导监督组,严格执行农房重建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