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价利用 跨界开发”——全国供销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院长张士康为雅安茶产业指点迷津
专题报告会现场
9月2日,蒙顶山茶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
在成立仪式上,蒙顶山茶产业技术研究院特意请来全国供销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院长张士康作“全价利用、跨界开发——中国茶产业优化突破路径”专题报告,在分析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的同时,为雅安茶产业的发展指点迷津。
研判:
中国茶产业正迎来
黄金发展战略机遇期
基于近两年中国茶产业发展的情况和趋势,张士康认为,中国茶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战略机遇期,而促成这一机遇期到来的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是外源性资本的涌入和内源性资本的固化。外源性资本,例如工商、金融、风险投资等非茶行业资本对茶业领域的投入,表明茶业发展有良好的发展预期;而本身出于茶行业的茶企纷纷增资,进行企业扩大再生产,就是内源性资本固化的最好表现。
二是政策的支持。茶产业链长,是典型生态、健康、民生产业实体,各级政府在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财税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引导。这对茶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是文化兴国战略的推动。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就是“文化兴国”战略。而茶产业是最具文化底蕴的产业形态,理当在大力发展的产业范围内。
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形成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总图布局的高度。茶的生态功能主要指茶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发挥茶和茶文化的生态功能潜力是无限的。通过实现茶产业、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未来:
力争到2020年
实现万亿茶产业计划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种植国和生产国。茶产业已成为茶区农民的支柱产业,成为“民生产业”、“生态产业”、“健康产业”和“政绩产业”,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未来,张士康认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为提质、增效和转型,构建以高效生态茶园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加工、资源全价利用、商营模式创新、科技园区监理和文化传播体系设计为扣件的产业创新链,实现茶产业的倍增式发展,力争到2020年茶产业规模达10000亿元。
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张士康提出“5个转变”,即茶园功能从单一加工原料向生产、生态、生活多元化转变,茶叶消费形态从传统的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茶叶加工方式从粗放向精细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变,茶业效益产出模式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而茶业驱动力从单体向又第三产业带动第一、第二产业联动转变。
探索:
茶产业发展优化路径选择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拥有茶园面积3869万亩,占全球总面积的50%以上,居全球第一;茶叶产量约189万吨,居全球第一。而就茶叶出口来说,出口增长平缓,但出口值保持较好增势,茶类结构也日趋合理。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目前我国茶产业的发展依然存在产能过剩和功能浪费的问题。因此,对茶产业优化发展路径的探索势在必行。
为了更清晰地寻找发展路径,张士康把现实存在的茶业类型分为:传统茶业和现代茶业。传统茶业是以茶树有效部位为原料,经特定加工工艺加工而成的、可用于人类以冲泡方式饮用的原茶产品的产销等活动相关产业的统称。现代茶业是以茶树有效部位为原料,经现代技术处理而向其他领域拓展形成新型衍生产品的产销等活动相关产业的统称。
“传统茶业呈现产量占比大、绩效小,企业数量大、规模小的发展格局,而现代茶业呈现功能性成份制取多、应用开发少,产品品种多、知名品牌少,实验室成果多、转化推广少的发展趋势。”张士康认为,从营销角度讲,传统茶是红海产业,是超竞争行业,现代茶是蓝海产业,充满无限的发展空间。所以,茶业发展基础在传统,突破在现代。“稳定并提升名优茶引导消费效应;提高大宗茶生产规模化、智能化、清洁化和品牌化程度,增值、降本、提效,是传统茶业的优化重点。而现代茶业则需要加大终端产品开发的专项科技投入,拓展应用领域,重视营销资源整合,达到优化目的。”
具体而言,传统茶业优化发展路径为GAP到GMP到MC的跨越。
张士康解释,GAP(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即良好农业规范,是应用现代农业知识,科学规范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生产流通、质量可追溯体系等。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即良好作业规范,或优良制造标准,是一种特别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对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比如在现代化加工方面茶叶自动化、清洁化加工。GMP要求食品等生产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生产设备,合理的生产过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严格的检测系统。GMP管理四个关键要素:由专业人员生产与管理、用良好的原料、采用规范的厂房及机器设备、采用恰当的加工工艺。MC(marketing Channels)即营销渠道或通路。包括营销组织、品牌、网络、企划、终端等。“茶叶营销可以借鉴烟酒产业的运作模式。”
而现代茶业发展路径则是全价利用、跨界开发。这是指用现代技术对茶资源内含物(主要是功能性成分)进行全方位利用和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茶的消费价值。它将彻底突破传统茶种植、加工、消费模式,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日用、化妆品、化工等领域。
张士康说,茶中的各种功能资源,完全可以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茶领域蕴含无限商机和发展可能性。希望有一天,开门七件事,“茶米油盐酱醋茶”变成“茶茶茶茶茶茶茶”。
思路:
多方协作育壮茶业“产业树”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单凭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有发展的。张士康形象地表达茶产业发展中,各个关联方在其中的作用,引入了“产业树”的概念,即政、产、学、研、商等要素资源在产业发展中的分工明细、融合互动,共同推动茶产业优化发展模式。
张士康指出,“根”要以丰富的茶文化创意形态传播茶叶,希望业界同仁以传播茶文化为己任,不断培育和扩大爱茶人群,使茶产业发展的基础更为扎实;“干”要以标准的工艺与装备制造茶叶,这是茶产业规模化的基础,是茶叶品质稳定的保证;“叶”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外源性品质稳定与提升,引入与嫁接产业关联事物与领域,创新产品种类,改变产业结构,促进茶产业的整体发展。
建议:
发挥优势 因势利导 促进产业发展
截至去年年底,我市茶园面积达70万亩,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45.8万亩,是四川省重要的产茶区之一。雅安市的认证绿色茶园共4.6万亩、产品31个,认证有机茶园1.12万亩、产品21个,全市茶叶产量达7万吨,综合产值超50亿元,均列四川省第一。雅安“蒙顶山茶”是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稳居西南茶区第一位。
张士康认为,尽管雅安茶产业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基础偏弱,仍然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张士康指出,现有茶园大多管理粗放,单产水平较低,茶园机采、机修普及率不高,手工操作效率低,成本较高;同时,强势品牌的缺失也是雅安茶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
张士康建议,雅安在茶产业发展中,要提高茶园管理水平,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塑造品牌实施差异化营销,创造茶叶的全新价值。
与此同时,还要对生态、文化、后发优势等核心优势进行认真、深度梳理,根据目前中国茶产业发展状况,对雅安茶产业进行规划,利用品牌活动规范品牌传播,对茶文化进行深入挖掘,配合产业发展进行复合推进,加大品质高地建设和创新高地建设,促进产业的强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