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阐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硬件设施不断完善 市民幸福感持续提升 ——我市不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让市民享受更多“创城”成果
坑洼不平的“糟心路”变成“幸福路”;老旧小区“脏乱差”变身“洁净美”;背街小巷面貌焕然一新……在创
自创
干净整洁的果园路一隅
提升背街小巷基础设施
让城市“里子”靓起来
如果说,主次干道及临街商铺是城市的“面子”,那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就是城市的“里子”,它们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我在这里住了30余年,变化要数现在最大。”近日,说起家门口这条小街的变化,雨城区上坝路社区太阳巷17号大院83岁的申玉琴老人赞不绝口。她说,过去的太阳巷道路狭窄,旁边还有堰沟,每次遇到暴雨,大水总要漫过堰沟,往巷子里流,居住在一楼的家庭必定遭殃,住户苦不堪言;虽然也进行过整改,但始终治标不治本。在背街小巷改造中,相关部门不仅将该处堰沟加宽、加深,还在堰沟上加了盖,再铺上沥青,让狭窄的路面变得宽敞。整条小巷还安装了路灯,市民晚上出门逛街不用再摸黑。
记者看到,太阳巷道路平坦整洁,巷道围墙也作了装饰。此外,大院院坝和停车场也铺上了沥青,可谓小巷大改造,旧貌换新颜。
其实,旧貌换新颜的不仅仅是太阳巷,其他背街小巷同样如此。
雨城区康藏路社区果园路,原是建安厂职工上下班的通道之一。由于年久失修,水泥路面受损严重、坑洼不平。随着私家车增多,经常出现堵车的情况,成为当地居民心中的“糟心路”。
创
雨城区沙溪社区幸福街,也是一条路面坑洼不平,围墙长满青苔,下雨污水横流的小巷。在创
此外,雨城区南四路、红园路等年久失修的背街也在创
老旧小区环境提档升级
为居民幸福感“加码”
市民生活环境是衡量城市文明的重要指标之一。居民大院是城市最基础、最小的细胞,管理打造好了,就打好了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创
“这次搞得彻底,居住环境再上新台阶。”说起创
记者曾前往该大院进行过采访,此次再进大院更是眼前一亮:大院更加宽敞,绿化设计更规范,沥青地面更平坦,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监控装备等。用费永全的话说,“享受到‘创城’带来的成果,感觉很幸福”。
雨城区南四路71号大院平坦的沥青道路、规范的停车线位、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让居民很是满意。家住大院7栋的刘女士回忆说,过去的大院通道是坑洼不平的水泥路,楼道上小广告多,堆放杂物多,创
记者看到,该大院增设了健身器材、电瓶车棚和充电装置等,给大院居民生活带来更多便捷。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市民享受“创城”成果
文明交通是城市的名片,是展现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在创
随着雅安城市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升,吸引了许多外地人前来观光旅游。
“有了公厕,可以随时解决内急问题。”近日,记者在市区青衣江路中段一处公厕旁偶遇市民王先生,王先生说,城市公厕是必不可少的“便民设施”,这几年,雅安城市公厕越来越多,且卫生干净,为市民提供了方便之所。
公厕虽小,却是直面市民的窗口,厕所的增加,彰显了一座城市改善民生的决心与魄力,提升了城市文明水平,塑造了城市新形象。
在创
一座城市的文明更多地体现在细节上。随着背街小巷面貌的改变和基础设施的提升,让城市既有了光鲜亮丽的“面子”,也带给居民整洁舒适的“里子”,让广大市民切身感受到创建文明城市的变化和成果。
本报记者 彭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