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清风拂山乡 ——宝兴县“八五”普法工作纪实

来源:
2025-11-03 09:43
浏览:
收藏 打印

□转载自《雅安日报》

灵关中心校法治游园活动 

宝兴县举行“安康杯”知识竞赛活动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法治教育基地、研学中心开展法治研学活动 

宝兴县乡村“法律明白人”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春耕法治宣传 

居民参加法治自助超市答题 

“法保姆”深入四川宝兴汉白玉特色产业园区开展法治宣讲

秋日的宝兴,天高云淡。10月24日,在宝兴县灵关镇街头,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市场”刚刚开张。“大妈,选购食品要认准这个标志”“师傅,遇到劳务纠纷记得保留证据”……宝兴县乡村“法律明白人”一边发放宣传册,一边用质朴的乡音解答群众疑问。

这只是宝兴县“八五”普法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宝兴县坚持“整体部署、创新引领、普治并举”的工作思路,让法治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千家万户,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法治动能。

□本报记者 李晓明

从“独唱”到“合唱”:

构建全民普法新格局

“普法不是政法部门的‘独唱’,而是全社会的‘合唱’。”宝兴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这句话已成为宝兴县普法工作的真实写照。

2025年5月,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游园会”在宝兴县灵关中心校火热进行。法治投壶、法治套圈答题……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学生们踊跃参与。宝兴县司法局联合灵关中心校,以沉浸式普法形式培育青少年法治意识。“把法律知识编成通俗易懂的谜语和问答,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特别受学生欢迎。”灵关中心校一位教师表示。

在宝兴,普法工作早已超越单一部门的职责范畴,成为全县上下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宝兴县委、县政府将普法工作纳入全县“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法治宝兴建设总体布局,累计研究推进“八五”普法工作17次。宝兴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迅速出台落实。

在强化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方面,宝兴县制定《宝兴县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清单》,实施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组织宪法宣誓177人次,703名领导干部现场旁听庭审,宝兴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学法171次,全县1700余名国家工作人员实现学法考法全覆盖。

“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在宝兴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县各执法部门将“以案释法”融入执法、司法全过程,围绕“一月一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据统计,自“八五”普法以来,全县累计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1917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3万份,惠及干部群众46.7万人次。

在数字化浪潮中,宝兴县的普法工作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云小雅、宝兴融媒APP等线上载体已成为群众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渠道,累计刊发《宝兴县“送法进企业”精准服务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系列报道300余篇。与此同时,人民法治网、四川法治报等媒体平台刊发宝兴普法报道200余篇,宝兴县融媒体中心常态化刊播法治公益广告1000余条次,形成了线上线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普法新格局。

从“漫灌”到“滴灌”:

精准普法润泽民心

“家里房子要出租,我又不会写租房合同,来这里查询了一下,很快就找到了解决办法,真是太方便了。”2025年年初,在宝兴县“法治自助超市”体验过的周女士表示,这简直就是为群众量身定制的法治“百事通”。

这个集自助学法、答题兑奖和公共法律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法治自助超市”,是宝兴县普法工作的创新之举。宝兴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创新“法超”与“商超”深度融合模式,打造“购物+学法+服务”的一体化生活场景。自上线以来,“法治自助超市”累计参与学法80571人次、获奖21710人次。

精准普法的理念已经融入宝兴发展的各个领域。“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当好‘生态法治’宣传员,让山更绿、水更清。”2025年7月,在参加宝兴县于大熊猫国家公园法治教育中心举办的“法治研学第一课·照亮青春成长路”活动后一名学生说。

“我们构建了‘法治教育+生态科普+实践体验’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法治教育平台,让法治守护绿水青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宝兴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法治教育中心、法治研学基地以播放专题法治视频及接待游客、研学师生等群体的方式进行宣传,覆盖群众超10000余人次。

宝兴县在全国率先设立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保障中心和大熊猫国家公园法治服务中心,创新探索“园地一体化”“生态警务”等机制。这些探索不仅让法治“护绿”的氛围更加浓厚,“园地一体化”经验做法还入选了“2024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

在四川宝兴汉白玉特色产业园区,“法保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让企业主们赞不绝口。“多亏‘法保姆’全方位的指导帮助,让我们企业能够健康发展。”一名石材企业经营者表示。据了解,宝兴县创新打造线上线下双驱动的“法保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实现四川宝兴汉白玉特色产业园区、雅安经开区宝兴飞地产业园区双园区实体工作站协同运行。

宝兴县86家成员单位累计走访企业(商户)950家次,开展法律政策宣传指导600场次,开展“安康杯”知识竞赛、企业“法治体检”等活动48场次,帮助挽回企业经济损失3600万元。

从“知法”到“善治”:

法治实践结出丰硕成果

2025年春,正值耕种时节,宝兴县司法所的工作人员把普法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

“多亏了他们的耐心调解,我们两家的地界纠纷才得到圆满解决。”宝兴县陇东镇崇兴村村民说。当一起纠纷调解结束,工作人员便会趁热打铁,向村民详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相邻关系、侵权责任等相关法律规定,以实现“调解一案、普法一片”的良好效果。

在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嘎日村,“法律明白人”阿生的故事广为流传。“是法治为我们铺就了致富路。”阿生带领群众修通了一条藏乡“通天路”,使该村集体经济不断增长。2024年,嘎日村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更令人振奋的是,宝兴县探索的“碳汇+司法”生态修复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个四川省首例“碳汇+司法”生态修复案,不仅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案例库参考案例,被评为“四川改革典型案例”,还获得了央视《今日说法》《法治深壹度》栏目的专题报道。与此同时,宝兴县参办的督促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珍稀树种天全槭行政公益诉讼案,被最高检评为“检察机关服务国家公园建设典型案例”,全省仅此一例。

从“阵地”到“品牌”:

法治文化浸润人心

漫步在宝兴县城,法治元素随处可见。覆盖县、乡、村三级的50个法治文化阵地,形成了具有红色底蕴、大熊猫标志、藏乡文旅元素的法治文化阵地集群。这些阵地不仅是普法的重要平台,更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学们知道宪法和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吗?”2025年9月份,宝兴县实验小学法治副校长将“开学第一课”融入开学典礼,聚焦校园安全,围绕防范校园暴力、网络诈骗等核心内容举办法治专题讲座。

宝兴县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全覆盖配备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17人,开展法治研学、法治夏令营、“学宪法讲宪法”等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活动373场,覆盖师生3万余人次。“法徽护苗”“熊猫贝贝家园”等青少年法宣品牌日益响亮,校园法治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宝兴县还创新“队伍+阵地+文旅”三项融合,深化“法治文艺进万家”活动。深挖宝兴县革命老区红色法治文化资源,紧抓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契机,结合本地藏乡文化,创新推出“法治夏令营”“法治长征路”研学等体验式法治活动,“藏乡风情·体验之旅”法治旅游路线也深受游客青睐。

值得一提的是,宝兴县结合地方特色,设计“大熊猫+法治”IP,打造“熊猫滚滚来说法”法宣品牌。如今,这个可爱的熊猫形象已成为宝兴普法的“明星代言人”,并推出“熊猫滚滚来说法”品牌微视频23期,制发“滚滚玩偶”、纸杯、冰箱贴等法治文创产品和系列宣传折页10万余份,深受干部群众喜爱。《一念之差》《滚滚说法之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作品荣获省级法治微视频、微电影大赛奖项,形成了具有宝兴特色的法治文化体系。

从“试点”到“示范”:

基层治理创新不断

在宝兴县的基层治理创新中,大溪乡烟溪口村成功创建为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第一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蜂桶寨乡民治村成功创建为第二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宝兴县持续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懈努力。

宝兴县人民法院作为雅安市人大常委会、全市法院系统唯一基层立法联系点,在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碳汇司法实践基地”、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省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的建成,更是为宝兴的法治建设增添了新的平台。

“八五”普法以来,宝兴县全面促进普法依法治理有机融合,基层依法治理取得新成效。通过深入实施“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专项行动,全县选聘村(社)法律顾问38人、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453名,实现各村、社区不少于10人的目标。同时配备“八五”普法讲师33人,发展基层普法队伍49支229人,培育35个行政村“学法用法示范户”54户,实现100%全覆盖,基层依法自治水平不断提升。

法治清风拂山乡,润物无声促和谐。从街头巷尾到田间地头,从学校企业到自然保护区,法治正在成为宝兴发展的鲜明底色。

宝兴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八五’普法以来,我们通过系统谋划、创新实践与文化浸润,实现了普法广度与深度的同步拓展,法治教育与依法治理的深度融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望着街头往来群众脸上洋溢的笑容,听着校园里传出的法治歌谣,法治作为滋养宝兴山川草甸的沃土,正在让幸福与和谐之花璀璨绽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