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阴霾 我今安好——雨城区中里镇龙泉村村民岳安珍近况
岳安珍现在住在大哥杨善平家
入冬了,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中失去3位亲人的雨城区中里镇龙泉村5组村民岳安珍现在还好吗?她住在哪里?吃的问题、穿的问题有保障吗?对今后有什么打算?带着一个个问题,13日,记者来到岳安珍与婆婆、大儿子现在居住的地方进行采访。
木然,没有眼泪
岳安珍聪明勤快,地震前,家里有公公、婆婆和两个儿子,一家6口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和和睦睦。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时,岳安珍正在厨房做早饭,房屋轰然垮塌……她被雨城区应急救援力量救出后,转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经奋力抢救才保住了性命,但因伤势过重,左手大拇指被切除。大儿子杨瑞和74岁的婆婆刘光池因在屋外的院坝里才幸免于难。而公公、丈夫和小儿子却被地震夺去了生命。9月29日,岳安珍出院回到了已是一片废墟的家……
现在,岳安珍与婆婆、儿子寄居在大哥杨善平家。
采访当天,当岳安珍从二楼走下来,出现在记者面前时,她除了脸上特有的高原红之外,一脸木然。她淡淡地说,只是双膝和左手一直冷麻,使不上劲。
谈及地震,岳安珍望着记者,又把夹带着伤感的双眼迅速挪开,把头低下,沉沉的,一言不发。自始自终,她木然的脸上,没有一滴泪……
过冬,吃住有靠
岳安珍告诉记者,她的老家在甘孜州康定县,娘家还有7个姊妹,她在成都住院时,一分钱都没花:“如果地震当天,没有政府组织的及时抢救,我被压在废墟里,早没命了!”
婆婆刘光池说,地震后,来自各地的好心人都来看望他们,有上海的、有北京的,相邻村组的村民虽然都受了灾,但他们也来帮忙。前几天,杨瑞学校的班主任老师还来看望他们。
当记者问及入冬后,衣食住的问题时,岳安珍说,吃住就在大哥杨善平家,有各级领导的关心,有乡亲和家人的帮助,吃、穿都有依靠。前几天,镇干部还给她送来500元添置过冬衣物,这对经济并不宽裕,有许多受灾群众需要关心的中里镇来说,镇领导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已经很不容易了。
努力,特殊关怀
在中里镇政府,记者遇见了正准备外出的镇妇联主席杨桂枝,她恰好也是龙泉村的包村干部,对岳安珍一家的情况十分熟悉。
提及岳安珍一家的过冬情况,杨桂枝连连说:“岳安珍?知道,知道,我手里还拿着她的身份证复印件。”她说,全国妇联开展了一个“灾区母亲安居工程”行动,镇妇联正在为岳安珍争取,而岳安珍也符合受助的条件。
杨桂枝介绍,岳安珍一家人的情况特殊,不仅镇党委、镇政府十分关心,雨城区委、区政府领导还直接过问他们一家人过冬的情况。在住房重建方面,按照当地灾后重建安置小区建设的原则,每户准备入住的农户都要交保证金,但镇上考虑到岳安珍一家的特殊情况后,没有收取她家的保证金。
无论是镇党委、镇政府,还是各级群团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对岳安珍家的关注和帮助没有间断。杨桂枝告诉记者,岳安珍前段时间因为住院,而没有及时办理农村低保,镇政府工作人员这几天正在帮助她办理。同时,镇妇联协调联络了成都计算机杂志社,每月出资300元,资助杨瑞读书。
走过冬天,就是春天
就在记者离开岳安珍住处时,她艰难地拖着双腿目送记者。中里镇镇政府包村干部作为直接、具体的工作者,主动地替岳安珍想了许多事,做了不少实际工作,且正在继续努力,为她争取一些资助项目,比如灾区母亲安居工程。尽管灾区母亲安居工程只是对灾区困难母亲的一种补充帮助,不论最终能否批准,大家都一直在为此努力。有这样的努力,相信岳安珍一家会迅速从地震灾难的阴霾中走出来。因为冬天过了,就是春天!
记者 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