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道德明灯 传递精神力量 ——记我市部分身边好人

来源:
2022-07-29 08:37
浏览:
收藏 打印

一个好人就是一个正的“能量源”,一群好人就是一个爱的“反应堆”,身边好人的行为感动了我们,也温暖了我们。

近年来,我市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一体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群众身边好人好事,广泛宣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健全完善帮扶礼遇制度机制。

身边好人如同一盏盏道德明灯,点亮千家万户,照耀人们心灵。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的故事。

人物名片:任淑玉,女,出生于1967年3月,汉族,汉源县富乡乡富和村个体经营户。

任淑玉:服务群众守底线  诚信经营获赞誉

在汉源县富乡乡,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店内窗明几净,店里经营着各类零食和日常生活用品,这就是任淑玉每天的经营门店。开店27年来,任淑玉的小店以干净卫生、诚实守信吸引了不少顾客。甚至,许多人都从她的顾客变成了老朋友,而她也赢得了当地群众一致好评。

证照齐全

坚持合法经营

1995年,任淑玉来到丈夫工作的汉源县富乡乡探亲,她亲眼看见当地群众因交通条件制约,购买生产生活用品不便的问题,随后就有了在当地开一个小商店方便群众的想法。

而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担任乡干部的丈夫后,却遭到了丈夫的坚决反对。任淑玉对此并不气馁,她告诉丈夫,开办小商店的初衷是方便当地群众,同时也可解决自己的就业,还可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

随后,任淑玉的丈夫同意了她的提议,但和她“约法三章”:一是必须证照齐全,合法经营;二是以服务当地群众为使命,不搞坑蒙拐骗;三是不能假借丈夫名声搞经销。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任淑玉的商店虽然三次更换了经营场所,但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烟草专卖证等各种证照却始终挂在最显眼位置。不但如此,任淑玉还利用平日跳广场舞的机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引导和带动其他商户依规依法搞经营。

任淑玉为满足大家需求,还抽时间办理了农资经营许可证,并购齐了农户所需的各种农具和化肥等,以满足大家需求。有时因运输原因,无法及时供货,可只要货物到位,她便第一时间通知预定客户前来购买。如果客户运输不便,她就直接送货上门,且从不加收运费。

2019年初,正是当地群众自制石硫合剂的最佳时机,可附近许多地方都无硫磺销售,大家对此心急如焚。就在此时,任淑玉费尽周折从邻县买回硫磺,还运回匹配的石灰来供应果农,而价格却丝毫未涨。当地群众都说,在任淑玉这里买东西了,既能放心购物还能解决燃眉之急。

不忘初心

坚守道德底线

“我开店二十多年,全靠当地群众支持,如果没有他们的照顾,我不可能有今天的业绩。对于有困难的群众,若能为他们做一点小事,我想这也是在为脱贫攻坚添砖加瓦。”任淑玉说。

2016年7月26日,富乡乡遭受特大洪灾,全乡90%的道路无法通行,部分商家想将库存的化肥涨价销售。此时,任淑玉的化肥库存量是当地最多的,但她不但没有上涨价格,反而还义务帮助农户进行短途运输,为受灾群众开展自救解决了一定困难。

当年8月,有300余人因水灾在当地中心小学临时避灾安置,有人便告诉任淑玉,有些日用品可适当提价,增加收入。然而,任淑玉却表示,各级政府部门都在倾力为受灾群众排忧解难,她就更不该提高商品价格,增加群众负担。在任淑玉坚持下,周围的商家也没有上涨日用品价格,群众买到的依然是平价商品。

2019年初,非洲猪瘟防治形势严峻,按照规定,火腿肠之类的肉制品不允许经营出售。对此,任淑玉宁可不赚钱,也要对相关规定坚决执行。2020年2月,正是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有不法商人找上门来,请她高价销售口罩,也被任淑玉严词拒绝。

任淑玉售卖的商品虽利润微薄,但她诚信经营,且商品种类丰富,每年仍有近4万元收入。

好人寄语:做生意靠的是诚信,只要坚守诚信就有做不完的生意。你视顾客为上帝,顾客才能给你财气。

道德点评:商店不分大小,都是服务百姓。利润不分多少,重在诚实守信。任淑玉27年不忘初心,坚守道德底线的经营过程,正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无价之宝。

人物名片:陈元兵,男,汉族,198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宝兴县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陈元兵:牢记党员身份  守护江河安澜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共产党员,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守护锦绣山河;他们在山间河畔默默守望,共护江河安澜。而陈元兵就是其中一员。

“6·1”芦山地震发生后,陈元兵心系群众、带伤上阵,当晚就带领党员突击队奔赴穆坪镇顺江村,通宵驻守水位观察点。面对通信中断、余震不断、道路不通的特殊情况,陈元兵逆行蜂桶寨乡带回一手资料。他还靠前指挥,连续奋战2天处置险情,让党员身份在防汛一线闪亮。

近期,陈元兵也获得了雅安市“6·1”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

闻令而动

全面排查隐患

2022年6月1日下午,从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督导检查完山洪治理工程返回县城途中,陈元兵突感车身晃动,随即听到一阵“轰隆隆”的声音。随后,陈元兵意识到是地震来了!

当时,强烈地震导致山体塌方,大量滚石向公路倾泻而来,陈元兵所在车辆因躲避不及,猛地撞上路中间一块大石头,随即又被陆续垮下的石头推着撞上了公路护栏。此刻,陈元兵的头部、手臂被撞伤,汽车也严重受损,无法启动。

作为宝兴县水利局负责水旱灾害防御和水资源管理的副局长,他清楚地知道,地震次生灾害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全县有8个重点水库、49家电站和18个在建涉水工程,情况怎么样了?尤其是水库大坝,一旦发生溃坝,后果不堪设想,必须马上赶回单位。”陈元兵来不及后,冒着沿途飞石的危险,带领大家用2个多小时徒步10公里赶往宝兴县水利局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

当日21时30分,接到当地水文站报告,宝兴河流量突然减小,陈元兵意识到可能有情况。“现在上游河道情况不明,必须通过观察水位变化情况来研判,我们要组织党员突击队去守着。”面对突发情况,陈元兵立即带领党员突击队连夜奔赴穆坪镇顺江村,通宵驻守水位观察点。

“老陈,你头上和手臂的伤一直都没处理,这里我们来守着,你快去医院一趟。”同事李星对陈元兵说。“这点伤没问题,现在形势严峻,我要坚守在岗位上。”陈元兵听后摆手说道。

主动请缨  

逆行带回第一手资料

6月2日清晨,经过夜间对水位的观察,陈元兵判断上游河道出现阻塞。后经沿河乡镇排查,确认离县城17公里的蜂桶寨乡新华隧道发生山体滑坡,形成壅塞体,但具体情况不明,需要立刻开展现场勘察和应急处置工作。

“我是党员,也是分管领导,我先上。”面对通信中断、余震不断、道路不通的特殊情况,陈元兵主动请缨,率领党员突击队来回徒步8小时,完成壅塞体现场踏勘,带回现场第一手资料。来不及休息片刻,陈元兵又连夜会同水利专家研讨处置方案,编制应急转移预案。

6月3日下午,正在指挥驻守壅塞体处置的陈元兵,又接到了宝兴县气象局发布的暴雨预警。“今天晚上有暴雨,情势危急,大家千万不可松懈。”陈元兵一直观察着天气状况,连续发布2条电站调度令。

眼见雨势变大,放心不下的陈元兵又逐一通知了96处山洪危险区防汛责任人,反复强调防汛工作要求,而这一夜他又是彻夜未眠。

6月4日清晨,壅塞体处入出库流量基本维持平衡,险情基本得到控制,又经过2天的奋战,险情得到排除。此刻,陈元兵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这时才想起自己头上和手臂的伤还未处理,依然在隐隐作痛。

陈元兵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不仅为守护江河安全贡献了力量,更展现了共产党员“忠实、干净、担当”的精神面貌。    

好人寄语:守护江河安澜,守护一方群众平安。

道德点评:陈元兵同志,心系群众,不畏艰辛,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人物名片:李桂祥,男,汉族,1964年7月出生,石棉县新棉街道广元堡社区3组居民,现居住于新棉街道川心店社区安置房。

李桂祥:身残志坚守护家人  笑对生活永不言弃

李桂祥年过半百、肢体四级残疾。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奔波于石棉县川心店社区和广元堡社区,全心全意照顾瘫痪在床,且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弟弟。

多年来,无论烈日当头还是刮风下雨,李桂祥从未间断过一日。他不求回报,只为弟弟能过好每一天,只为那份难以割舍的亲情。

命运多舛 

一人撑起一个家庭

在石棉县新棉街道广元堡社区,58岁的李桂祥每天都会步履蹒跚地进出弟弟家中。在日复一日中,他也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变成了年近六旬的老人,然而他与弟弟血浓于水的手足情却愈加浓烈。“照顾好弟弟,就是我今后最重要的事。”李桂祥说。

李桂祥原来是川矿电冶厂的职工,二十多年前的一次意外受伤,让他的肢体成了四级残疾。“我一只脚的大拇指没有了,所以走路还是有点吃力。”李桂祥表示,就算如此他也要每日照顾身患精神疾病的妻子、正在上学的女儿、年迈的母亲,以及瘫痪在床的弟弟。

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下,李桂祥凭借着坚韧的毅力承担了家庭责任,扛起了生活重担。

李桂祥与妻子、女儿居住在川心店社区安置房,弟弟李贵军和母亲居住在广元堡社区,两地坐公交车需要二十分钟。于是,李桂祥每天照顾好妻子和女儿后,就要赶紧去照顾母亲和弟弟。

2015年,李桂祥的母亲去世。“母亲在世时,还可以协助我照顾瘫痪在床的弟弟,现在照顾弟弟则全靠我一人了。”李桂祥说。

手足情深

悉心照顾瘫痪弟弟

弟弟长期卧床不起,为了他不长褥疮,李桂祥每日都要给他翻身、擦拭身体、消毒、擦药,每次做完这些,他已汗流浃背。

“弟弟一直都是大小便失禁,所以每日换下来的衣物都必须用手清洗后再晾晒。”对于照顾弟弟,李桂祥还有着自己的经验,他甚至会用一些按摩推拿手法帮助弟弟缓解长期卧床的不适。

每次照顾完弟弟后就是中午了,李桂祥又要马不停蹄赶回家,照顾妻子吃午饭。安抚好妻子后,他这才狼吞虎咽地吃几口冷饭,随即又要立即外出打临工补贴家用。

2018年,李桂祥的妻子去世了,中年丧妻的他虽然悲痛万分,但仍强忍悲伤照顾弟弟。在当地社区,只要说起李桂祥家的故事,邻里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对此,李桂祥却认为,这是自己该做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温暖着一个家庭,感染着一方邻里,诠释着孝老爱亲的真正内涵。

李桂祥虽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对亲人却始终不离不弃,在平凡的生活中彰显了不凡。“我真诚地感谢社会各界对我们一家的关心、帮助,我还将继续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照顾好一家人。”李桂祥说。

好人寄语:长兄如父,血浓于水,亲情重于山。

道德点评:德乃人之本——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

周似会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周似会:立足岗位做实事  为民服务解难题   

警徽闪耀

义无反顾冲锋在前

百丈派出所目前正在积极创建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2022年3月,按照组织安排,周似会到百丈派出所工作,此前他在森林警察大队工作。

周似会介绍,目前他主要负责队伍建设工作。接下来,他将为百丈派出所创建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努力当好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周似会在一次深夜走访群众的回程路上,突然听到山上有伐木的声音。周似会断定,有不法分子在盗伐林木,当即便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抓捕。在搏斗过程中,他不慎同犯罪嫌疑人从山崖上滚下,致使右肩胛骨骨折,但他强忍疼痛,死死抱住犯罪嫌疑人,等到将犯罪嫌疑人移交森林公安后,才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2013年9月20日,马岭镇七星村村民在家修理沼气池时,三名群众相继中毒掉入沼气池。接到报警后,周似会火速赶到现场,当时沼气池边聚集了不少群众,但均不敢轻易下沼气池施救。

周似会见状,立即组织群众用电风扇对沼气池口通风,再找来一条绳子绑在自己腰上,冒着生命危险跳入沼气池内,成功救出一名群众。在缺氧明显、体力不支的情况下,他再次下沼气池进行营救,当同另一名群众被拉至沼气池口时绳子断裂,二人同时坠落到沼气池内,周似会在沼气池内已几乎昏迷。此时,他隐约听到上面再喊“周警官抓住竹竿”,便用尽所有力气抓住竹竿,被群众拉上地面。随后,消防员赶到现场,利用专业工具将中毒的另两名群众拉上了地面。

扎根基层  

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2016年初,周似会主动请缨担任名山区马岭镇余沟村驻村第一书记。

余沟村位于名山区马岭镇东南部,当地茶叶品质不高,基础设施条件差,从而导致村子贫困。

要致富先修路。2018年,周似会积极争取道路加宽项目,最终将余沟村主干道加宽为8公里长的水泥路。此外,周似会通过组织单位民警、辅警、职工捐款和自筹等办法,筹集资金共计6万元,在余沟村7组打了两口深约120米的水井,并修建了水塔,彻底解决该村7组村民饮用水难问题。后争取资金370万元,修建两条5米宽的水泥路,彻底解决该村7组出行难问题。

周似会经过调研,将产业扶贫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的重要举措。动员村民栽种脆红李、橘子、草果、桃子等,现已全部投产。他在该村主导建成了第一个合作社“富硒茶叶合作社”,并争取资金建立3个新品种茶苗育苗基地。

周似会表示,脱贫攻坚不仅要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更要让大家的法治观念强起来。

为此,周似会将驻村法治员、帮扶干部、分局民警、部分村民以及脱贫户等324人拉进微信群,使“指尖夜校”成为余沟村服务群众、学习知识和传播正能量的“高速路”。

2021年7月,周似会还连续破获两起故意损毁高速公路行道树案。2022年,周似会破获的一起案件还被评为“全省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十大典型案例”。

好人寄语:从穿上警服的那一刻起,为民服务就是我一生的追求和热爱,我将继续用忠诚和智慧守护社会安宁,践行好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道德点评:周似会用强烈的责任心和执着的敬业精神,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维护一方百姓平安,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体现了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诚,在平凡岗位上铸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人物名片:王强,男,汉族,1986年1月出生,雅安市雨城区草坝镇凤鸣村4组人。

点亮道德明灯  传递精神力量

王强:危急关头仗义出手  舍己救人广受赞誉 

泥石流突然从山上流下,一辆出租车侧翻在泥浆里。王强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往最危险的地方奔去,只为挽救陌生人的生命。

王强,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面对危难挺身而出、舍身救援,用自己的英勇举动诠释了人性的高尚。近期,王强被雨城区政府授予“见义勇为公民”称号。

危急时刻

果断挺身而出

“里面还有人吗?小心一点哦……”2022年7月16日,一名身穿白色短袖的男子冒着山体再次垮塌的危险,在泥泞中背着一位全身沾满淤泥的女士前往安全地带的视频在朋友圈迅速流传。

当日上午,雨城区南外环因暴雨发生道路边坡垮塌。事发时,一辆出租车正行驶到边坡垮塌路段,水流夹杂着泥沙将出租车掀翻,车内一名女乘客被泥沙困住。这时王强驾车路过,看到山坡上大量泥浆卷着石头倾泻而下,他担心有车辆被困,便一边赶紧前去查看一边拨打报警电话。当时,侧翻的出租车已被石头砸变形,驾驶员正艰难地从车窗往外爬。

“当时水声很大,我完全听不清司机在说什么。”王强说,当司机艰难爬出后,才知道里面还有乘客被困。此时,泥石流并没有完全停下,而王强并没想太多,光着脚就与司机一起跑进了泥浆。

此时,侧翻的出租车里还有一位女乘客,可灌进车里的泥浆已把她下半身都埋了进去。王强和司机此时一边安慰受惊的女乘客,一边清理车窗碎玻璃。终于,两人合力把她从泥浆里拉了出来。为尽快撤离,王强一把将女子背了起来。全身湿透的他背着浑身是泥的女子,赤脚走在满是尖利碎石的泥浆里,顺利到达安全区域。

虽然后怕

但却无怨无悔

王强背女乘客脱困的视频被人发到网上后,人们纷纷留言:“为平民英雄点赞。”不过,王强并不觉得他做了一件多了不起的事,他认为,遇到这种紧急情况,谁都会上前帮忙。

“一个生命获救了,一个家庭守住了。勇敢出手的他,是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超级英雄’。”7月18日,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联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授予王强天天正能量奖励及5000元奖金。

7月19日,雨城区召开见义勇为表扬会,根据《四川省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条例》,雨城区政府授予王强“见义勇为公民”称号,并奖励人民币5000元。   

“其实,我事后还是很害怕,如果当时泥石流再次来袭,我也会被埋在里面。”王强表示,当时真的想不了这么多,人命关天的时候,即便再来一次也是同样的选择。

事实上,这并不是王强第一次救人,“5·12”汶川特大地震时他就曾作为志愿者奔赴灾区,40余天里帮助了很多人。

好人寄语:当别人遇到危险的时候,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毕竟人命是大事。

道德点评:王强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弘扬和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领了群众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人物名片:郑继红(左),男,汉族,1972年12月出生,天全县城厢镇北城村人,洛隆县鹏翔建材有限公司董事。

郑继红:身残志坚心系群众  慈行天下大爱无疆

“举国上下都在抗击疫情,我虽然身体有残疾,也要尽一份力!”这是来自一位残疾捐款人的心声。

1972年,郑继红出生于天全县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小时候身患疾病导致肢体残疾,行走不便。然而,他却从小立志要靠自己的努力,来体现人生价值。

2011年起,他开始投身公益慈善活动,先后在西藏、雅安等地捐款捐物,在帮扶贫困群众、支持疫情防控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先后被评为四川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具爱心人士、雅安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捐赠善款  

千里回乡助力防疫

2020年2月27日傍晚,一位腿脚不便的中年人走进天全县红十字会,双手还抱着一个厚厚的纸包。

“我叫郑继红,我来为家乡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天全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帮助下,郑继红缓缓打开纸包,里面共有6万元现金。

“大哥,这笔钱对您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我县疫情防控工作来说更是雪中送炭。”工作人员说。

“疫情发生以来,我就十分担心家乡的父老乡亲,虽然自己常年在外务工,但从来没有忘记生我养我的故乡。”郑继红告诉工作人员,当得知天全出现确诊病例时,他便从西藏昌都驱车一千余公里回到家乡,第一时间去银行取钱,虽然没能到一线抗击疫情,但也要为家乡的疫情防控尽一份力。

此刻,天全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听到郑继红的话后,纷纷眼含泪珠,被这位常年在外务工的家乡亲人所感动。

坚忍不拔

吃苦耐劳回馈社会

郑继红17岁就跟随父亲到西藏务工,经过二十余年摸爬滚打,他全面掌握了家电、建筑、施工、物流等多个工种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流程,成为建筑行业独当一面的能手。

在郑继红不断努力下,他开始承接一些大小工程,并参与到西藏当地的交通、城建、人畜饮水等方面的建设中。然而,这样一位身残志坚的人在依靠勤劳双手逐渐改变命运后,还不忘常怀感恩之心,并积极回馈社会。

在昌都市洛隆县的各个乡镇,许多人都知道郑继红乐善好施。在洛隆县养老院,郑继红逢年过节都要为老人们送去棉衣、棉被、大米、清油等物资,而这一善举一做就是7年。

郑继红与当地贫困户结对子、认亲戚,每次帮扶都会捐赠善款;他为村民义务修建水渠,彻底解决了某村32户村民吃水难问题;他还为困难牧民捐赠价值10余万元的藏茶、面条、面粉、洗衣机等爱心物资。

昌都市洛隆县孜托镇加日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向巴曾说:“郑继红已经把这里的群众作亲人,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郑继红的善举还多次被西藏电视台、西藏日报宣传报道,一位朴实的雅安汉子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默默贡献着自己一份力量。

“心系贫困群众,助力脱贫攻坚”“慈行天下,大爱无疆”“人间自有真情在,爱心捐赠暖人心”……在郑继红家中,一面面锦旗都记载着人们对他的感激。

好人寄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我一直相信的事情,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也能收获一份快乐。

道德点评:郑继红是我们身边一个“特殊”的“普通”人,“特殊”的他在工作中没有特殊待遇,“普通”的他在老百姓心中却真的不普通。

 本报记者  郑瑶 采写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