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雅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

来源:
2022-10-20 08:54
浏览:
收藏 打印

金融支持下,石棉一合作社黄果柑丰收

金融助力雅安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图为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一隅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是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金融系统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稳步扩大金融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过十年接续奋斗,截至2022年9月末,雅安各项存款余额1550亿元,较2012年末增加958亿元,增长了161%;各项贷款余额1132亿元,较2012年末增加801亿元,增长了242%。

信贷总量稳步增长

金融支撑能力持续强化

近年来,我市信贷增速仍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市银行业各项存款增速为8.74%;各项贷款增速为11.5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个和1.1个百分点;其中,上半年新增贷款114.15亿元,同比多增长25.39亿元,增量持续创新高。

为持续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人民银行雅安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人行雅安中支)认真贯彻落实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货币政策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的双重功能,指导全市金融系统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深入推进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等工作,助推区域经济平稳发展。

与此同时,扩大对我市再贷款和再贴现资金投放,为信贷总量合理适度增长提供流动性支持,目前,再贷款和再贴现余额达到23.94亿元,支持小微涉农实体主体2700多户。并通过与银行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及落实,争取扩大融资规模和多元化的金融支持。

在人行雅安中支指导下,全市各银行机构积极回归本源、专注主业,重点围绕石化、冶金、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以及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融资需求,开发金融产品、扩大融资需求,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用不断强化。截至2022年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131.95亿元,同比增长17.25%。

普惠金融持续增强

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断加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行雅安中支、市金融工作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等部门不断加强联动协作,围绕雅安市重点项目、企业和科技制造型企业,建立融资需求清单,组织开展多层次的金政企融资对接会,及时满足重点项目、企业和科技制造企业的融资需求;建立雅安市民营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为辖区内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服务。

与此同时,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大检查力度,完善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维护存款利率定价平稳,引导贷款利率下行;通过与税务部门联合开展“银税互动”,引导各银行根据各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记录发放信用贷款,创新开发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项项惠企利民政策不断落地落实,一个个具体举措精准发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成效凸显。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和金融机构信贷资源不断向小微企业倾斜。截至2022年9月末,通过两项“直达工具”使用引导,共支持1928户普惠小微经营主体办理贷款延期金额26.99亿元,支持3407户普惠小微经营主体获得信用贷款12.79亿元。

2012年12月至2022年9月,人行雅安中支累计发放再贷款125.98亿元,为辖区内经济实体持续提供低成本资金。金融机构优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信贷审批权限,落实尽职免责制度,建立了授权、授信、尽职免责“三张清单”,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截至2022年9月末,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62.92亿元,从2019年开始专项统计以来,增加了76亿元,增长87.66%。

下沉金融服务重心

“真金白银”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金融服务很重要。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金融该如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效的创新金融服务,是实践普惠金融战略、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乡村最大限度释放生产力。”这是全市金融系统一致的答案。

为此,全市金融机构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的投放工作,截至2022年9月末,全市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699笔、金额6209万元,为脱贫人口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为全力做好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我市出台《关于做好2021年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金融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雅安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分工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加大贫困地区信贷投放力度,针对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创新金融产品,重点加大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涉农小微企业的支持,以点带面支持农户创业致富,将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引入田间地头,助力雅安乡村振兴。

截至2022年9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到581.68亿元,十年间,增加了336.94亿元,增长138%。

建立了市县级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基金规模达到9920万元,截至2022年9月末,为94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4.65亿元;依托星级农业园区建设,积极支持园区企业发展,截至2022年9月末,辖区内3个省三星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达到4.42亿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接近9000户。

探索绿色金融创新

助推绿色发展示范市建设

近年来,随着绿色金融理念在雅安落地生根,规模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向绿色项目和绿色企业。依托绿色生态本底优势,雅安积极探索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绿色金融服务路径,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加速“贷”动全市绿色经济发展。

2018年10月,我市被确定为全省5个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地区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政府主导、人行主推、部门协同、合力推动”的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工作机制,结合雅安市“十四五”规划建议和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我市印发《金融支持雅安市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雅安市绿色金融创新2020年工作要点》《雅安市“低碳贷”实施方案》《雅安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绿色企业(项目)认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做好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和工作指引。

为便于各金融机构精准对接、重点支持全市绿色发展项目,我市建立了绿色金融企业库和项目库,并动态调整、定期发布,有效提升金融机构对接全市绿色项目的精准性和及时性。

与此同时,积极创新绿色信贷支持方式。“绿色信贷+碳汇交易”建设国家绿色数据中心,雅安大数据产业园成为国内首个拿到“碳中和”双证书的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绿色担保+PPP模式”助力民生环保项目建设,为雅安市污水处理项目提供5000万元担保贷款;“绿色再贷款+产品创新”实现碳减排,成功办理辖区内首笔1000万元碳减排票据贴现业务;“政府引导+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引导名山区茶产业清洁化发展和升级,金融支持转型茶企贷款513笔、金额3.89亿元,年减少燃煤17万吨。

“绿色贷款”的积极投放,有效助推雅安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截至2022年9月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148.36亿元,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如今,绿色金融试点已成为推进雅安金融改革的“先手棋”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引擎”。

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使命激励新作为。

如今的雅安,营商环境更优了、企业获得感更强了、银企关系更紧密了、金融生态更健康了……全市金融系统用责任和担当,在城市有机更新、产业转型升级、实体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巨幅画卷”上挥毫泼墨,用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推动雅安经济航船行稳致远。 胡彪 本报记者 蒋阳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