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农业局七举措统筹推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来源:
2008-11-11 10:41
浏览:
收藏 打印

  一、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稳定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引导农民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依法开展土地流转,同时,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向龙头企业入股、农户之间开展股份合作,推进土地向企业和大户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在名山、雨城、石棉等县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交易平台,以县为单位组建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中心,并延伸到乡镇建立服务站,实现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市场化。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鼓励特色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生产大户等以利益为联结纽带,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现有专业协会向专业合作社过渡,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同一产业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增强农民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对合作社规范化运作的指导,积极开展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活动,帮助合作社搞好建章立制和财务管理。在积极争取省上示范合作社专项资金的同时,产业发展资金重点向专业合作社倾斜。

  三、加快特色优势效益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大力发展茶叶、马铃薯产业,扩大反季蔬菜、精细蔬菜种植规模,积极发展甜樱桃、弥猴桃等特色水果,稳步推进道地中药材和优质蚕茧生产,逐步形成区域明显,特色突出的优势产业带。指导进入全省马铃薯、茶叶、特色水果、反季节蔬菜、精细蔬菜、优质蚕茧等优势产业核心区的区县尽快完成发展规划,努力争取省上资金支持。加强“蒙顶山茶”、“雅安藏茶”等公共品牌建设,指导企业建设专属生产基地,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龙头企业。

  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利用和产出效率。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每年改造中低产田土1.6万亩,五年间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土8万亩,不断提高现有耕地质量。结合2008年-2015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实施,不断提高存量土地的综合效益。

  五、多渠道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继续推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在2008年-2012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万口,即每年新建0.6万口;在2013年-2020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万口,即每年新建0.5万口。在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的汉源、石棉推广太阳能利用技术,到2012年新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500平方米采光面积;在农作物秸秆较为丰富的区县推广秸秆利用技术和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提高农作物燃料的热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城乡结合部和村民集中区污水治理力度,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建设大型污水处理沼气池,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六、加快科技创新和应用步伐,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撑水平。

  三年内完成以乡镇为单位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建设,充实配齐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开展新一轮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岗位培训、加快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增强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职能,提高农业部门公共服务能力。围绕优势产业发展,进一步探索农业部门、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及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培训机制。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技能培训,每年培训6000人;对农村种植、加工大户、生产经营能手、科技示范户、回乡务农青年等进行科技培训,每年培训3000人。围绕粮食安全和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加强常规增产实用技术和节本高效技术的应用,普及推广农作物规范化栽培、地膜覆盖高产栽培、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稻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七、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开展以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专项整治,杜绝高毒高残留禁用农药流入生产环节,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净化农产品生产源头。建立健全市县一体的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全面启动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的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工作。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引导和管理,力争雨城、名山等4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整体认证,雨城、名山茶叶通过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认证,建立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审签领导:陈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