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3代人守护12座红军墓87年 ——记“中国好人”杨兴海
在我市汉源县宜东镇富乡村一处山丘上,有12座以数字为墓志铭的红军墓,当地人称作“十二坟地”。因和红军的一个“约定”,杨兴海一家三代人87年间默默守护着这些红军墓。
杨兴海的祖父杨文福在红军长征经过汉源时,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埋葬12名牺牲的红军战士,并严守此秘密15年。祖父和父亲两代守墓人相继去世后,杨兴海成为第三代守墓人,他一直谨记祖父和当年红军战士的“约定”,那就是每年祭拜。
2022年,杨兴海荣登中央文明办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获评“诚实守信好人”。
深夜受托 不计回报
1935年的一天夜里,年仅17岁的杨文福被敲门声惊醒,这是他第一次亲眼见到红军。“爷爷说这些红军很年轻,打着绑腿,十分客气。”杨兴海回忆。
原来,红军得知杨文福是一名石匠,希望他能够帮忙埋葬牺牲的12名战友。“爷爷答应下来。”杨兴海说,当时怕被敌人发现,也担心连累他人,石碑上便不留名字,
杨文福言而有信,从此开始默默守护这个不为外人所知的承诺。每年清明,他还会趁着夜色到红军坟前祭奠。
中华人民
1972年,听说一支解放军部队要经过宜东镇,杨文福兴奋地跑到镇上去等待,可并未见到当年那些熟悉的红军面孔。20世纪80年代初,听村里人说有外乡人在红军墓前祭扫,年过六旬的杨文福立即叫儿子杨国友去查看,却来迟一步,最终
严守承诺 默默守护
从小受杨文福教诲和熏陶,杨国友成为第二代红军墓的守护者。为完成杨文福生前心愿,杨国友像父亲一样坚持每年扫墓、祭祀,还不忘四处打听当年那支红军队伍的消息,可始终没有音讯。最终,杨国友也带着遗憾去世,并被葬在红军墓旁,继续坚守着那份承诺。
在祖父杨文福和父亲杨国友两代守墓人相继去世后,杨兴海接过接力棒,成为第三代红军墓守护者。
与祖父和父亲一样,杨兴海经常会去红军墓前祭拜。“今后会有人寻过来,到时候再带他们来这里。”杨兴海一直不忘爷爷和父亲的话。
杨兴海介绍,2022年1月6日,有关部门已将12座红军墓迁至汉源烈士陵园。其中,祖父杨文福当年刻的“八号”“十号”“十二号”石碑(由于历史原因,12个石碑现仅存3个)还留存在红军墓所在地汉源县宜东镇富乡村村委会。至此,一家3代人守护12座红军墓87年的故事告一段落。
“红军墓迁走了,心里舍不得。”杨兴海说,他从记事起,就跟着父亲祭拜红军墓。“以前红军墓就在自家地里,每次做农活我都会清理一下附近的杂草,现在被迁走了,我也会去烈士陵园看望他们,也会带着我的孩子去。我们都会记住那些英勇牺牲的人,他们永远不会被遗忘。”
本报记者 郑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