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数据监测复壮大熊猫种群 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积极探索小相岭大熊猫小种群复壮

来源:
2016-09-09 08:19
浏览:
收藏 打印

巡护队员在公益海进行野外巡护

  小相岭、大相岭、岷山B和岷山C种群的大熊猫数量较少,且栖息地破碎,面临较大的生存威胁。加之人类社会的发展,开荒种地、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生产活动,使得大熊猫栖息地与外界出现隔离,这些区域的大熊猫种群无法与外界进行基因交流,如果不采取人工措施,这些种群的大熊猫存在灭绝的危险。

  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将小相岭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作为首要使命。近年来,结合大熊猫“泸欣”、“淘淘”、“张想”、“雪雪”、“华姣”的放归,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壮大小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数量,促进种群基因得到交流。

  构建监管平台

  认真做好数据监测

  9月6日,天刚蒙蒙亮,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大熊猫野外监测队副队长张勘和队员们就起了床。经过简单准备,他们出发了。当天他们要对公益海区域内大熊猫重点活动区的红外相机更换电池和数据卡。

  公益海区域内的大熊猫重点活动区约有16平方公里的范围,设置了100台红外相机,要更换全部的电池和数据卡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这项工作每半年就要进行一次。

  “在更换红外相机的数据卡和电池时,我们还要兼顾其他一些工作。”张勘说,在野外遇到了大熊猫的新鲜粪便,需要采集;几百米内有大熊猫项圈信号出现,需要进行数据下载……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复壮当地大熊猫小种群。

  近年来,栗子坪保护区在着力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工作,逐步完善自身硬件设施,从2012年开始,先后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修建完善了大熊猫放归基地基础设施、林区道路、输电线路以及无线电通信等配套设施,建成全国首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四川小相岭大熊猫放归基地。

  目前,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又启动实施了放归基地二期建设项目,旨在构建保护区大熊猫放归监管服务平台,以放归大熊猫定位项圈为中心,建立北斗通信信息通道和项圈蓝牙触发无线自组物联网通道,形成天基卫星和地面物联网互补的大熊猫监测网络应用环境,全面实现大熊猫放归前适应场信息化、智能化。

  开辟新路径

  积极探索复壮之路

  “小相岭大熊猫小种群复壮之旅一路走来艰辛异常。”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相关负责人唐博介绍,保护区成立之初,完全凭森林管护员“经验”,采用最原始的监测方法,艰难完成28条大熊猫固定样线监测,依靠简易改装红外相机开展大熊猫放归后监测。

  在近八年的探索发展中,保护区逐步与西华师范大学、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建立合作关系,联合组建了1支20人的大熊猫专职监测队,通过红外线相机技术、无线电跟踪技术、3S(gps、gis、rs)以及粪便DNA收集分析技术等手段持续开展大熊猫放归后跟踪监测,逐步形成了“放归、野外跟踪监测、回捕、放归、野外跟踪监测”的一整套科学监测研究技术。从2009年4月,第一只野生大熊猫“泸欣”在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成功易地放归,到2012年10月以来相继放归的人工繁育大熊猫“淘淘”、“张想”、“雪雪”、“华姣”,都充分利用了科学有效的监测手段。

  目前,栗子坪保护区已逐步摸清大熊猫放归后的活动节律、觅食状况和融入当地种群状况。从对大熊猫放归后回捕检测得到的数据表明,人工繁育大熊猫“淘淘”和“张想”生长状况十分良好,分别建立了自己的领地范围。而易地放归的野生大熊猫“泸欣”已完全融入当地种群,并于2012年成功产崽并育崽成功。这标志着易地放归的方式促进大熊猫小种群复壮的探索取得初步成功,也证明用易地放归大熊猫这一方式增加大熊猫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是可行的,大熊猫小种群保护进入一个崭新的里程。

  下一步,栗子坪保护区将重点围绕人工繁育大熊猫能否融入当地野生大熊猫种群、参与繁殖交流等问题开展工作,探索人工繁育大熊猫经过野化培训放归自然后参与自然繁育壮大野生大熊猫种群的新路径。

  黄蜂赵丽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肖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