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村民自治 新村生活美滋滋——“魅力雅安·最美新村”之荥经县新添乡庙岗村
夏日的傍晚,荥经县新添乡庙岗村文化广场上,三五成群的老人顺着河堤散步,村里村外的妇女又跳起坝坝舞,“留守儿童之家”内传出欢快笑声,不时有人提着刚采摘的蔬菜,从新村旁的小欧农庄体验园中走出来……
灾后恢复重建,庙岗村一改传统农耕村的面貌,建起了全县最大的新村聚居点,创新了新村治理模式。
2016年2月8日,庙岗村举办春节运动会拔河比赛。
住上小洋楼
自治促和谐
“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还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提起现在的生活,荥经县新添乡庙岗新村村民李光友一个劲儿地叫好。2014年底,李光友正式告别了祖辈手里传下来的土坯房,搬进了新楼房。
在李光友的带领下,穿过整齐对称的街区,沿着绿草如茵、干净宽敞的巷子走5分钟,就来到了李光友的新居所,一个藏在巷子深处、被微田园景观包围的小洋楼。
搬进新家之前,李光友拿出了大半辈子的积蓄,将新房楼上、楼下装修得敞亮,家电、器具也都配置妥当。搬进新家之后,李光友又随着村里发展的步子,将家里的土地都种植了猕猴桃和茶叶。现在,老李夫妇的农务负担不重,二人守着产业,照顾读小学的孙女,一早一晚,还能到村文化广场跳舞、散步。
在庙岗村,还有很多的“李光友”,通过灾后恢复重建,住进了集中修建的新村聚居点,发展了生态产业。
“没有好政策的支持,我怎么都过不上现在的生活!”76岁的冯锦清是村文艺队的队长,居住环境改善了,她心里很高兴,但她更关心的是新村后期的管理和建设,比如小区环境的维护、公共配套的修缮、文艺活动的定期组织……因为这些直接关系到今后的邻里关系、生活质量。
建好新村,更要管好新村。重建后,庙岗村创新民主管理,成立了自管委,进行了智能新村建设,引进了社会管理组织……制定村规民约,以“紧箍咒”约束人;搭建平台,以文体活动凝聚人;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以文化濡染人,确保新村运营好、使用好、管理好。
“政府支持我们建好了新村,我们齐心协力管理好新村。”庙岗村支部书记詹良兵说,随着村民自治的深入推进,大家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意识到“新村的事情就是大家的事情,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新村也更和谐、温暖。
管好新家园
念好“发展经”
地震以前,庙岗村747户2156人,散居在9个自然村,其中不少村民还生活在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的山上,生产生活艰苦。
2013年,灾后恢复重建伊始,当地提出统规自建新村聚居点,并对山上的村民实施搬迁。2014年春节前,新村聚居点落成,秦祝成为新村较早搬进新家的群众,并在新家中迎娶了儿媳妇。“搬新家、迎儿媳妇儿双喜临门,那种喜悦和开心一辈子都不会忘。”秦祝说。
新村聚居点的建设,也非一帆风顺。“还好当时有自管委员会、党员服务队,随时在重建一线服务;村里的qq群、微信群等社交软件,也可供大家及时交流、反馈重建信息。”詹良兵说,重建涉及征地、项目招标、工程质量监管、风貌打造等方方面面的事情,但在自管委员会和党员服务队的引领作用下,大家的思想意识逐渐统一起来。
新村建好了、管理好了,庙岗村的发展优势也日益凸显,吸引着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发展生态种植。已过而立之年的赵小欧,就是最早返乡创业的人员。他承包了数十亩土地,种植了时令蔬菜,修建了游泳池和鱼塘,开办了集采摘体验与乡村休闲于一体的农家乐。“以前的土地翻来覆去种庄稼,大家嫌产出低都外出务工,现在建生态农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是增收致富的‘香饽饽’。”新添乡相关负责人表示。
三年灾后重建,庙岗村新增了1000余亩的猕猴桃种植园,截至2015年底,已经有300亩猕猴桃长势喜人。看着漫山遍野新搭起来的猕猴桃藤架,荥经县农业局副局长胥伟表示,猕猴桃成熟收获需要3年的时间,农民投入到每亩猕猴桃的种植投入约1.2万元,待到第四年,猕猴桃丰收后,当年就可以把本钱赚回,之后就能迎来丰收的喜悦了。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唐小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