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汉共跳一曲舞 跳出农村新气象——记四川省雷锋式优秀志愿者杨华

来源:
2013-03-05 09:51
浏览:
收藏 打印

杨华(后)为景兴莲纠正跳舞动作

  “一、二、三、四,就这样,双手交叉向上展开。”走进雨城区上里镇庙圷村,在一个农家院坝内,一群农村妇女围着一位年轻的女子学手帕舞、跳锅庄。

  为她们培训舞蹈的,是当地村民杨华。

  6年来,她们一直这样坚持着,妇女们曾经握锄头、镰刀的手转起了手帕,曾经生活“压抑”的藏族妇女跳起了欢快的锅庄。

  杨华,这个朴实的名字因此在庙圷村家喻户晓,并作为“四川省雷锋式优秀志愿者”被大家所关注。

  景兴莲

  “没想到,曾经握锄头、镰刀的手还能转手帕。”

  2月28日,春节刚过完,杨华的“舞蹈培训班”又开班了。

  早上9点,庙圷村的景兴莲和杨世秀等妇女就来到杨华家中。开班的第一天,主要是纠正当地正月初一举办的“春晚”中,演员的不规范动作。

  景兴莲是一个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双手天天和锄头、镰刀打交道,手指粗大,手腕也不灵活。6年前,杨华从贸易校毕业后回家办起免费“舞蹈培训班”,带领村里的孩子学舞蹈。当时,景兴莲还只是一个“看客”,没有想过自己握了一辈子锄头、镰刀的手也能灵活自如地学舞蹈。

  景兴莲在手帕舞表演的妇女中是年龄最大的,手脚不够灵活和习惯性动作较多。培训间隙,杨华专门给她补课。通过反复的练习,曾经经常从手中飞出的手帕,始终在景兴莲的指尖上旋转。

  “杨华6年多来一直坚持义务组织大家跳舞,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在她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我也加入到跳舞的行列。没想到,曾经握锄头、镰刀的手还能转手帕。”景兴莲说。

  斯郞央章

  “有了舞台,就有了家的感觉,跳起欢快锅庄就有了家的味道。”

  藏族历来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庙圷村和七家村居住着380多个藏族同胞,斯郎央章就是其中之一。

  10多年前,斯郎央章从藏区嫁到庙圷村,从小就能歌善舞的她,由于没有“舞台”唱歌跳舞,她一直感觉自己“身处异乡”。

  2006年,18岁的杨华给孩子办起“舞蹈班”。看着孩子们欢天喜地跳,激起了斯郎央章血液中跳动的音符。她和其他藏族妇女加入到“培训班”,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主动来到杨华家中,在院坝内跳起欢快的锅庄。

  “今天为大家准备了香肠、回锅肉、凉拌折耳根。”11时30分,杨华为“学员”准备了可口的饭菜。为改善条件,6年前,杨华从镇上赊来一台DVD,从亲戚家借来音响;如今,她又购买了电脑,将歌曲和舞曲存到电脑之中,便于播放。

  “有了舞台,就有了家的感觉,跳起欢快锅庄就有了家的味道。”斯郎央章说。

  刘学敬

  “她是文化志愿者的一个缩影,农村文化发展的一个向导。”

  在庙圷村,很难听到麻将声。在这里,村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走,到杨华家去跳锅庄。”

  庙圷村村支部书记杨荣军说,杨华6年多来甘当一个普通文化志愿者,组织庙圷村村民跳舞、办“春晚”,使全村民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镇政府工作人员经常到庙圷村来了解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协调、解决文化活动开展中遇到的资金、场地等问题,为杨华组织村民跳舞给予了很大支持。”

  上里镇镇长刘学敬介绍,上里镇的藏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今年拟在古镇韩家大院举办“锅庄舞会”,以充满藏汉韵味的文艺节目,丰富游客和村民的晚间文化生活,“杨华是上里镇文化志愿者的一个缩影,农村文化发展的一个向导。我们将继续依托文化志愿者服务,提升庙圷村文化旅游,进一步扩充古镇旅游空间。”

  得知自己被表彰为“四川省雷锋式优秀志愿者”,杨华说:“我只是做了一点事,上级就给予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志愿者工作,为上里镇的农村文化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徐龚维 记者 周代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