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之余编茶包年收益轻松过万——记雨城区孔坪乡新荣村曹太仁的竹编生活
曹太仁编织茶包
雨城区孔坪乡是该区的林竹大乡,作为雨城区林竹资源丰富的乡镇,近年来,依托林竹资源基础,大力发展竹编产业,为林业产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龙河新竹编合作社作为孔坪乡唯一的竹编产业合作社,坐落于孔坪乡新荣村。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目前该村80%的村民都在从事竹编工作,62岁的曹太仁正是其中之一。
谈及竹编,曹太仁满脸都是喜悦,他说,没想到自己这么大的岁数也能学会竹编,更没想到还能以此挣钱。
竹编工作
轻松愉快
4月21日,家住孔坪乡新荣村3组的曹太仁和往常一样早早地就起床了。眼看窗外不停下着的大雨,曹太仁知道当天就只能呆在家里了。吃完早饭,把家里收拾一番,他来到楼下的堂屋里,拿出一大把2厘米宽,2米多长的竹片,准备开始编织茶包。
将削篾条的机器抬出来放好,通电,再搬来一把小凳子,曹太仁开始对竹片进行加工。从地上堆放的竹片中抽出一根,一头对准进口,在机器的“轰轰”声中,竹片被分成厚薄两层。薄的放一边,厚的再通过机器削一次,每根竹片形成了4至6根左右的竹篾条。
十几分钟后,一大把长条状的竹片形成了一大堆竹篾条,曹太仁见原材料准备得差不多了,着手开始编织。
“起底子是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工序。”曹太仁一边说,一边将10根竹篾条整齐地平铺在地上。找准中心位置用脚踩住固定,顺手又拿起几根竹篾条垂直平放在先前的篾条上,他开始有规律地交叉篾条。2分钟后,一块巴掌大的茶包底子形成了。
“下面的工序就轻松多了。”曹太仁说,只要按照顺序把竹篾条卡放紧密就行。只见他双手熟练地快速翻动,茶包一点点在他手中成型。只用了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一个一人来高的茶包就做好了。
竹编技术
简单易学
“做这个(茶包)熟能生巧。”别看曹太仁现在编织茶包很轻松,回忆起初学竹编时,他可是吃了不少的苦头。
曹太仁开始竹编的时间并不长,到目前也仅仅一年多一点的时间。2014年,在曹太仁家对门的龙河新竹编合作社成立,每天教竹编的老师都在这里培训竹编技术人员。闲来无事,曹太仁经常溜达到合作社“偷学”。一来二去,没几天时间,他就把简单的茶包编织手艺看会了。随后,就开始动手实践。
龙河新竹编合作社负责人孙新勇表示,成立合作社就是要通过这个组织将当地竹资源转化成竹产业优势。各种竹编培训都是免费对村民进行,只要愿意学习的都可以培训。像曹太仁这样的村民,合作社很欢迎。
老师讲解的编织技术简单实用,老师实际操作的时候更是熟练。曹太仁觉得自己编竹编没有问题,但轮到自己上阵的时候可就真没那么简单了。薄薄一层竹篾条的两个边就如同刀刃一般锋利,编织过程中一不小心,手上就会被划出一道长长的口子。
怕被划伤,就只好慢慢编织,十多条竹篾条该按照什么样的规律交叉组合,需要慢慢回忆。虽然慢,但仅仅一个星期的时间,曹太仁就学会了编织茶包。毕竟是第一次操作,第一个茶包编好了,但并不怎么符合规格,即使这样,曹太仁心里也很高兴,毕竟自己学会了一门新的技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曹太仁的技术可比刚刚开始时好了许多倍,编织出来的茶包也符合要求。
坐在自家门前,一边和邻居聊天,一边编织茶包,生活更有滋味了。
竹编效益
增收致富
“竹编当然好哦!”谈及当地发展竹编产业,曹太仁掩饰不住满脸的笑容,他坦言,自己一个60多岁的老头,不仅通过竹编打发了闲暇时间,更能足不出户地轻松挣钱,这在以前是怎么也没想到的。
曹太仁编织茶包仅一年左右,这一年为家庭增收了近万元。“我没有天天编织茶包。”曹太仁说,自己家中种了2亩多的玉米,还有一个孙子需要照顾,所以编织茶包都是利用空闲时间。按照目前曹太仁的编织速度,一天可编织茶包30个左右,每个茶包的收购价4元,每天收入在120元左右。
家中的堂屋就是曹太仁的“生产车间”,里面堆放着200个左右的成品茶包,这是曹太仁近段时间的产品。对于销售,曹太仁一点都不用担心,他说,茶厂会不定时地派人到村里收购,自己甚至连门都不用出就能拿到钱。除此之外,家对面的合作社也能收购,价格都是一样的。
龙河新竹编合作社工作人员杨泽姜告诉记者,编织茶包是最简单的竹编技术,像曹太仁这样的老人都能很快地掌握,并从中获得效益,新荣村编织茶包岁数最大的村民已经70多岁了。通过编织技术的普及,有效利用了当地的闲散劳动力,竹编获得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可,这个产业在不断发展壮大。
竹编产业
变“废”为宝
通过竹编产业使林竹的产值发生了巨大改变。曹太仁说,50公斤竹仅价值30元,可编织茶包40个左右,则每50公斤竹的价值从30元猛增到160元,其中的经济价值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一直以来,孔坪乡都是林竹资源大乡。在竹编产业发展以前,这里的林竹基本无人问津。经济效益不高,林竹几乎是当地人眼里的“废材”。“现在可不一样了。”杨泽姜说,由于竹编市场需求大,产值比单纯卖竹高,孔坪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竹编业,林竹成为了大家的“宝贝”。从无人问津到供不应求,由于对林竹的大量需求,从事竹编的农户在林竹紧缺的时候,甚至要对外收购。现在,竹编把当地林竹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老百姓更是从中得到了实惠。
一张独凳,一把篾条,一个老人。曹太仁坐在自家门口,熟练地编织着茶包,尽管才入行一年,但他也算得上是熟手了。篾条翻飞中,一条不听话的篾条瞬间划过曹太仁的鼻梁,顿时割出了一条小口。尽管受伤,曹太仁依然满脸堆笑,伸手抹去血珠,他又继续不停地编织起来。编织茶包,已成为他生活中打发时间、增加收入的一项新门路。
记者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