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生态底色 发展生态产业 核桃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来源:
2014-11-07 11:19
浏览:
收藏 打印

  灾后恢复重建,我市出台了《关于产业重建加快干果业发展的意见》。作为典型山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区,石棉县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充分转化土地、气候和劳动力等优势资源,扎实推进全县核桃产业发展,助推核桃产业上档升级。

  切片

  连片推进

  延长产业链

  灾后重建启动以来,石棉县立足县域实际,按照“推进产业化,建设新农村,大力促增收,全面建小康”的工作思路,扩大核桃产业基地规模。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8.91万亩,高标准建成国家级有机核桃示范基地2141亩。

  今年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之年。石棉县抢抓重建机遇,启动了“核桃产业建设年”, 利用“今秋明春”计划,在中高山地区新发展核桃3330亩,推进核桃产业集中连片发展。

  为了延长产业链,石棉县还大力推行林下套种和林下养殖。

  故事

  借重建之力

  攻发展之艰

  当前,在石棉中高山地区,核桃产业的发展正如火如荼。

  5日,在蟹螺乡新乐村一组,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施肥、栽植、灌溉……全组村民都在地里栽种核桃幼苗。

  “幼苗是前两天从盐源采购回来的,都是嫁接苗,栽下去两三年就可以收获。”村民舒元军正忙着打窝,顺手用衣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从最初的除草、打窝,到如今的栽种,舒元军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整整忙碌了两个月。

  他指着身后宽阔的土地说,全组的土地集中连片,总共有200多亩,现在要全部用于发展核桃产业。

  “灾后恢复重建是个大机遇,各级政府的帮扶力度非常大,大家发展产业的热情都很高。”和舒元军一样,村民们都迫切希望通过灾后重建走上产业致富的道路。

  “以前有调整产业结构的想法,但个人的经济状况和基础设施配置等各方面原因阻碍了发展的步伐。”村民卢燕说,现在集中连片发展,每亩要交110元的种苗费,等将来验收合格,每亩将有400元的补助。“种苗钱、化肥钱都涵盖了,到时候的收成就是纯利润。”

  不仅如此,早在发展核桃产业之初,村民就进行了集中讨论,等将来核桃栽种完后,就在核桃基地发展林下种植。

  “我们的土地非常适合种植魔芋和中药材,核桃栽种完后,我们准备套种中药材。”这是村民们一致的发展决心。

  成效

  产业生态一体化

  致富发展底气足

  新乐村一组村民的发展决心何以如此坚定?

  “我们这里地势较崎岖,每逢下大雨都会担心滑坡和泥石流,种上核桃,既可以涵养水土,也能增加收入,再把林下套种发展好,增收致富的底气就更足了。”舒元军的一番话,道出了村民们的愿望。

  作为典型山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区,新乐村一组村民们的愿望更是全县农民共同的期盼。

  带着这份期盼,石棉县大力实施“增收致富”工程,围绕产业增效、群众增收的核心任务,着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进程。

  为了强化基地建设,石棉县不断加大核桃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整合各方资金4500余万元,全面加强核桃产业基地生产便道、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片建设,为核桃产业的深化发展积蓄了后备力量。

  在石棉县新民乡海子村,村民们在核桃基地里发展林下养殖,跑山鸡的单价比圈养鸡高出8元。

  在擦罗乡晏如村,村民在核桃基地里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收入也是原来种植庄稼的三四倍。

  截至目前,石棉县农民人均拥有核桃面积1.06亩,人均增收491元。

  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核桃产业的建设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山区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助推了全县生态文明建设。今年,石棉县被评为省级生态县。

  《石棉县2013—2017年核桃产业发展规划》计划投入资金1.6亿元,力争到2017年,全县核桃基地面积达10万亩,实现产值上亿元,带动农户增收2000元以上,将建成四川省优质核桃基地。

  记者 唐小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